儿茶的用法用量 儿茶的功效与作用

儿茶为豆科落叶乔木儿茶的枝干或茜草科植物儿茶钩藤的枝叶煎汁浓缩的干燥浸膏 。性味苦、涩、凉,归肺经 。具有收湿敛疮,生肌止血之功 。《本草经疏》云其“今人多用外治,内服甚少 。”由于儿茶外用具有很好的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的药效,笔者多将其用于内服或灌肠治疗口疮、食管溃疡、胃溃疡、糜烂性胃炎、直肠溃疡等,疗效甚佳 。
口疮、扁平苔癣、扁桃体炎
儿茶治疗口腔病,代有记载 。例如,《本草纲目》以儿茶与硼砂研末外搽,治牙疳口疮 。《积德堂经验方》以儿茶与雄黄、贝母等研末外搽,治疗走马牙疳 。《杂病源流犀烛》儿茶散以儿茶配冰片研末吹患处,主治牙龈肿痛,舌尖粉碎者 。笔者治疗口疮,常在内服药的基础上,以儿茶舌下噙化,用含有儿茶的唾液浸润疮面,有很好的止痛与收敛疮口效果 。此法也适用于口腔扁平苔癣 。对于口腔炎,则以儿茶配伍金银花、芦根、野菊花煎水含漱,有消炎、止痛、敛疮的效果 。另外,有资料报道,用儿茶与杮霜、冰片、枯矾共研细末,甘油调涂,治疗扁桃体炎有效 。也有人用儿茶醋磨汁涂于患处,治疗唇风(唇炎破溃流水),有效 。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糜烂
食管糜烂,多由反流性食管炎引起 。因为胃中含有盐酸的胃液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的烧灼性损伤,形成黏膜的溃疡面,引起胸骨后烧灼、闷痛感,乃至于濒死感 。对于此类病症,笔者常以藕粉30克,沸水冲开,稍凉后,调入白及粉3克、云南白药1克、儿茶5克,搅拌均匀,睡前取半卧位,用小勺小口慢慢含咽,使药粉敷布于疮面,以起到收敛止血,生肌收口的效果 。本法屡用屡爽,治愈了很多此类患者 。
最典型的一例患者,男性,66岁,以冠心病心绞痛前来诊治,其主诉为胸骨后发作性疼痛,压榨、濒死感,近半月来反复发作,曾多次在夜间发作被送到医院急诊室,但是查心电图无异常,而此症状在服速效救心丸后可缓解,或到医院后自然缓解 。笔者经询问后得之,其有慢性胃炎,近日胃部胀满殊甚,有呃逆现象,且这种情况只发生于夜间睡眠时,白天绝不会发生 。考虑到夜间平卧时由于胃内压增加,食管压减小,反流的可能性增大,而心电图多次检查无异常,可以排除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属于反流性食管炎引起,径用半夏泻心汤加代赭石、旋覆花,加用上方睡前小口含咽 。孰知1剂即效,7天后复诊,期间无1次发作,后经调理月余而愈 。
胃溃疡、糜烂性胃炎
胃溃疡、糜烂性胃炎,医者多用口服药治之,疗效也属满意,但此病属于胃中生疮的范畴,若在方中加入收肌敛疮之品,可以增加疗效 。有资料报道,用胃疡散(含儿茶、内金、呋喃唑酮)空腹服,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99例,治愈91例,好转7例,有效率达99% 。对于胃溃疡、糜烂性胃炎疼痛较重的患者,内服方中加入儿茶、白及粉各5克冲服,对于胃黏膜修复及止痛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
溃疡性直肠炎、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难治的癌前期病变,现代医学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而中医治疗此病有一定的优势 。由于本病也属于黏膜溃疡,故儿茶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笔者临床上治疗此病甚多,疗效满意,除中药内服外,配合中药灌肠也是取得疗效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用法为:灸甘草30克,穿山龙30克,煅牡蛎30克,生山药30克,水煎取汁,浓缩成100毫升,加入儿茶粉、三七粉各5克,睡前保留灌肠 。效果满意 。
儿茶临床多入丸散或含服,每日3克左右 。
本文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