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河 为什么屈原投河而死

[闽南网]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因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跳河自杀了,那么屈原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选择投江自尽呢?
当时屈原跳的这条江叫做泊罗江,当时屈原心怀爱国之志,犯颜进谏被朝中佞臣诬陷,导致自己一个贵族公子遭到流放,当时走到了泊罗江,正好看到了自己的国家正在被秦国攻打,知道楚国已经逃不掉灭亡的灾难,愤怒之下跳江自尽 。
还有一种说法,当时屈原在流放的路上走到了泊罗江,后面逃难的倾襄万到此,见到屈原之后,大哭诉说楚国已经被灭,自己逃了出来,一心想要复国,后面的追兵当时紧追不舍 。
屈原被倾襄王的爱国之心感到,于是和他换了衣物,待追兵到此之后,屈原从身一跃,跳江自尽保全了倾襄王 。
在历史记载中关于屈原为什么在端午节这天跳江的原因到是没有说明,估计也没人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很有可能当时屈原一时想不开就跳江了,那天刚好是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在屈原跳江之前就有了 。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 。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 。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 。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
据考证,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 。吴越之地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
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
“端”是开始的意思 。《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 。端者,初也 。”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 。
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 。
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写成“端午” 。
【投河 为什么屈原投河而死】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 “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因古人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于是端午又可称“端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