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叫什么节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来源:读特
明月千里寄相思 。9月21日,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了 。
然而,令许多人意外的是,中秋节并未贯穿华夏文明5000年,而是到唐朝初年,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吃月饼,相传起源于元朝 。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本报采访人员特别采访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席王程太听他讲述中秋佳节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让“我们的节日”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王程太告诉采访人员,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中秋节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仅与中秋节相关的传说故事就包括: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折桂等等,甚至相传《霓裳羽衣曲》也是唐玄宗漫游月宫之后的即兴创作 。王程太还向采访人员讲述了,中秋吃月饼这一习俗的由来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 。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
如今过节,年轻人越来越重视“仪式感” 。王程太表示,“我们的节日”从来不缺乏仪式感 。以中秋为例,“祭月、赏月、拜月、追月、跳月、走月、行月、串月、吃月……极其丰富 。”王程太说,“所谓祭月,是指祭拜月亮 。
《礼记》早有记载 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中秋节迎寒和祭月,设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 。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 。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 。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