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叫 录取前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

这里的“试”指的就是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 。下面重点解释“秀才”一词: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 。科举时代科目之称 。始于汉,后避光武讳改称茂才,唐与明经、进士并设科目,宋则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专称入县学的生员 。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叫 录取前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

文章插图
二、乡试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
乡试分三场,内容是八股文、试帖诗、表、判、论、策等等 。试卷要由专人誊写后才交给考官,以防作弊 。确定了及格的名单后张榜于巡抚衙门前,及格者称举人,其中第一名叫“解元” 。读书人知道自己乡试名次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 。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叫 录取前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

文章插图
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
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进学后仍然贪穷,被瞧不起;可中举之后,亲戚邻里都去奉承他,连张乡绅也去攀世交、送银送屋,就因为举人不仅取得赴会试的资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叫 录取前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

文章插图
下面解释“解元”一词:
【解jiè元】科举考试中乡试第一名之称 。唐代投考进士的考生随地方贡品解送入京赴试,称之为解或解送,故后世称乡试为解试,而以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即解送者中之冠 。后历代沿用此称 。书画家唐寅就曾拿到过“解元” 。
三、会试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叫 录取前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一般在乡试次年三月进行,当时正值春季,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礼部侍郎或钦差大臣担任主考人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都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叫 录取前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

文章插图
会试又称“春闱”
四、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廷殿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持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
殿试录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明代,二、三甲皆称“传胪”;清代,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叫 录取前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

文章插图
下面解释“进士”一词以及状元、榜眼、探花是怎么来的 。
【进士】科举考试中通过进士科考试中式者的称谓 。隋炀帝时始以进士作为选拔官吏的科目 。唐代进士科考试每年一次,凡中式者皆称进士 。明清时期,进士成为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
【状元】科举殿试第一名之称 。在唐代,科举是由礼部负责的,举人赴京赶考,事先要向礼部投递一份状子,上面标明自己的名字、籍贯等信息 。考试发榜后,礼部会按考中者的姓名按名次写状,名字写在状首的人被称为状头,因“头”与“元”同义,又称“状元” 。中状元者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修撰 。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叫 录取前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