粜稻是什么意思 粜米

看到“籴”和“粜”这两个字 , 很多年龄偏大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吧 。自古以来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 , 买卖粮食使用率最高的两个汉字:籴和粜 。你看 , “籴”和“粜”下面都有一个“米” , 它们必然和粮食有关 。本文借此二字 , 聊聊籴(dí)和粜(tiào)背后的文化故事 。

粜稻是什么意思 粜米

文章插图
籴 , 粜:你还认识吗?
先说 , 什么是粮食?
先说什么是粮食?分开来看:据《周礼》中记载:行道曰粮 , 止居曰食 。简单地理解:在道路上带的是干粮 , 而到达居住之处的是食物 。“粮”指干粮;“食” , 泛指一日三餐 。二者结合就是粮食 。而当粮食作为商品出现时 , 汉字“籴”和“粜”就发挥出来最大作用 。
粜稻是什么意思 粜米

文章插图
粮食小麦
籴dí:买进粮食;粜tiào:出售粮食 。
“籴” , 上面是“入” , 下面是“米” , 很明显它是收入粮食 , 买进粮食 。而“粜”上面是“出” , 下面是“米” , 相反它是出售 , 卖出粮食 。《说文解字》解释:籴 , 市谷也;粜 , 出谷也 。说它们是在粮食买卖交易过程中的“关键字” 。而关于“籴”和“粜”的词语 , 也具有浓重的商业气息 。比如词语“对籴”:向民户征购与其应缴赋税等额的粮食 。平粜:旧时指官府在丰收时用平价买进谷物 , 以待荒年卖出 。
粜稻是什么意思 粜米

文章插图
籴粜 , 粮食买卖
历史中粮食商业行为 , “籴”和“粜”的作用 。
民以食为天 , 古代统治阶级认为 , 有粮食老百姓就能吃饱肚子 , 人民不造反 , 而且还有税收 , 江山才能坐得稳 。可见粮食的重要性 , 而关于粮食的商业买卖也自然形成一套商业链 , 有所谓的商业机密潜规则 。
粜稻是什么意思 粜米

文章插图
粮食是古时的经济命脉
比如《管子》中曾记载:秋籴以五 , 青粜以束 。这句话是古代商人的商业思维 。“秋籴以五” , 就是说这些商人等秋天粮食刚刚上市时 , 要使劲压价 , 用最低的价钱来贱收粮食 。而“青粜以束” , 说的是粮食青黄不接时 , 社会上老百姓手中没有粮食了 , 要以超出收购价一倍的价格抛出 , 这转眼间就能赚得个一本万利 。想想我们现在的粮食蔬菜商业买卖不也是这样的套路吗?你看在这里汉字“籴”和“粜”体现出了它十足的商业性 。
粜稻是什么意思 粜米

文章插图
古代粮食的商业行为
古人智慧:魏国李俚变法中的“平籴法”
古代生产力落后 , 能吃饱饭是大问题 。如果是国家的粮食命脉被这些所谓的商人把控 , 粮食的价格过低的话 , 那么农民的收入势必会受到影响 , 甚至会出现“入不敷出 , 家破人亡”的地步 。粮食价格过高 , 很多人必定买不起粮食 , 直接威胁统治者的地位 。
粜稻是什么意思 粜米

文章插图
古时 , 没有粮食 , 没有保障
当时魏国的李俚提出了变法 , 其中有一项就是关于粮食买卖的“平籴法” 。李俚认为 , 为了阻止这些商人的操作 , 国家必须直接干预粮食的买卖价格 , 其核心就是当粮食丰收时 , 国家要以平价购买农民的粮食 。如果遇到灾荒时 , 国家再以平价卖给老百姓 , 这样老百姓有粮了 , 也利于社会的稳定 。平籴法的目的也是防止“谷贱伤农 , 谷贵伤民” , 也就是一切以民为本 。这样的思想放在现在也是很超前的 , 商业如果是过度自由 , 必然会有人从中作乱 。国家掌控是完全有必要的 。这样既能正常交易 , 还能维持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