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有几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 二 )


把春当成“岁之始”,在先秦周代已形成,但《春秋公羊传》所谓“王正月”并非指现在的正月,相当于现在阴历十一月 。这说明早期“岁之始”的“春”并不是以春季或立春为起始点,春乃“开岁”之意,与反映气候变化概念的“春”并不一致 。为什么会这样?《汉书·天文志》称:“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四时之始也 。”意思是,正月初一是君王规定的一年之首,而立春则是四季的开始 。早期中国历书中的“岁首”不同,是因为“王者岁首”:夏代“建寅”,岁首为元月(与现代同);商代“建丑”,岁首为阴历十二月;周代“建子”,岁首为阴历十一月;秦朝和西汉前期“建亥”,岁首为阴历十月,称为“阳春月” 。也就是说,古时的岁首并不一定是现在的春季元月 。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阴阳”宇宙观有关,古人认为岁首与年尾是“阳生”与“阴生”的关系 。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南回归线)、阳气始生的“冬至”和太阳运行至黄经90°(北回归线)、阴气始生“夏至”,都曾被古人当过岁首年尾,并选择在此时“过年” 。阳生即春生,故有“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等说法 。
到汉武帝刘彻时,“代易岁变”现象被终结,“春天在哪里”有了明确的说法 。元封七年亦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刘彻颁行以夏历为基础的“太初年”,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一年二十四节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从此成为春季到来的标志性节气,春季也成了真正概念上的“岁之始也” 。
春夏秋冬为什么“春”排第一
春夏秋冬春为首,春季为农历正月、二月、三月这三个月份 。为何把春季作为四时之首?阴阳家认为,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土”生万物 。古人又将春、夏、秋、冬与东、南、西、北相配,《史记·天官书》称“东方木,主春”,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一日之始”;相应地,“春”与“东”相配后,生机勃勃的春季,自然就成了“一年之始”和“四时之首” 。
关于“东方”与“春”的哲学关系,旧本题汉伏胜撰《尚书大传》称:“东方者何也?物之动也 。物之动何以谓之春?春出也物之出也,故谓东方春也 。”而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称为“立春”,也在“物之动也”的说法里 。所谓“立”,建立的意思,引申为开始;“春”呢,《尚书大传》称:“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 。”所谓“立春”就是到了生物蠢蠢欲动的时候 。
秦汉时期人们崇尚东方,当时的宫殿和在考古中发现的这一时期墓葬几乎全部“面东”,故对四季中的“春”也推崇万分:“春者,天地开辟之端”,民间更有“春朝(立春)大于岁朝(正月初一)”之说 。因为对“春”格外重视,古人视立春为“岁始”,过“岁节”往往比过“年节”的声势还大 。从周代到清末,都以“立春”为一岁的大典,民间有“立春大过年”的谚语 。古人对何时立春、阴历年有无立春都特别在意,立春节气还有“迎春礼”“祀春神”“进春山”“鞭春牛”“咬春饼”“戴春花”“占春兆”等一系列全民性活动 。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周期编订的阳历来制定的,立春一般在2月4日前后,而在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周期为基础,与阳历有约11天差距 。为此,古人通过增加月份,即“闰月”来调整,以便阴历与阳历在寒暑变化上保持基本一致和协调 。但这样的后果就是有的阴历年份没有立春,而有的年份则有两个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