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有几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一年四季“春”为首
倪方六
古人认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河安南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了“春”字的十余种写法 。其实,在我国古代,“春节”这一称谓原本是在“立春”节气过的“岁节”,而非指现在正月初一过的“年节” 。民国初年,作为“岁节”的春节被改到正月初一,成为“年节”即现在的春节;原本是“年节”的“元旦”被挪到了阳历1月1日 。宋代王安石著名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春字最早为什么写成“萅”
春、夏、秋、冬,从四季用字类型上看,“春”与“秋”是一组,常称“春秋”;“冬”与“夏”则是另一组,多说“冬夏”,两组虽均表示季节,但取义的角度完全不同:春、秋取自然物候来定义,强调长成;冬、夏则从自然气候层面表述,反映冷热——生长的“春”和成熟的“秋”与酷热的“夏”和寒冷的“冬”,构成了一整年的全部光景 。
春季草木萌生,繁花似锦,是名副其实的“花”季;与冬季相比,春季气温回升,阳光明媚,温暖宜人,但古人为什么不称“暖季”而非要称为“春季”?
从汉字的形成来看,“春”与“秋”一样,原本都是会意字 。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发现多个“春”字,仅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春”条下便收录了13个,虽然字形有所差异,但基本都由这三部分变化而来 。即屮(chè),象征小草; 即日,表示太阳; 是小草萌芽,即屯(zhūn),上面的“一”代表土地,下面的“屮”是小草,表示小草不畏困难破土萌芽 。其意为:在温暖的阳光下,种子萌芽,草木生长,生机盎然 。这样的光景只能春天才有,可以说还没有哪一个字比“春”更适合用来表示这样的季节 。
从现代汉语的“春”字上为什么看不出上述内涵?春季的最大特点是花花草草,欣欣向荣,应该是“艹”头才合理 。可不论是现代字典,还是清《康熙字典》,“春”字皆归入“日”部 。其实,在早期汉字中,“春”字均有“草”,如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上发现的均释为“春”字,皆有草木 。之后的金文“春”字写作或,也都是“艹”头 。篆字更进一步规范,大篆写作,同样突出“艹”头 。
与甲骨文比较起来,金文和大篆“春”字形趋向匀整,但结构作出了规范:上部是“艸”,中间是“屯”,下部是“日”,“春”由此形成了标准的古“萅” 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将此字划归“艸”即“艹”部,并释称:“萅,推也 。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屯声 。”
【春天有几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萅”既表义又表音,是一个很完美的字 。“萅”为什么又变成了“春”?与秦始皇嬴政有关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进行标准化改革 。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以秦字为标准,对六国用字进行规范,秦人用的“春”字与六国“春”字造型差异很大 。在字体隶变过程中,最后“萅”被定型为“春” 。考古发现证实,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中的春字便写为与现代的“春”字造型相似 。
“春”是何时成为一年之始的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称:“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 。”意思是,春天,周王的正月 。“元年”什么意思呢?是鲁隐公摄政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 。
鲁隐公元年是公元前722年,孔子修订的鲁国史书《春秋》即起于这一年 。因其体例和褒贬隐晦写法对中国史书编撰产生深刻影响,又有“春秋笔法”一说 。之所以起名《春秋》,就是因为史官记事一般是从“春”记到“冬” 。既然如此,那为何不叫《春夏秋冬》?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做过考释:“年有四时,不可遍举四字以为书号,故交错互举,取‘春秋’二字,以为所记之名也 。”又称:“春先于夏,秋先于冬,举先可以及后,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冬,故举二字以包四时也 。”虽说杜预考释的是书名,但反映的却是古人对四季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