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财务管理失败案例 财务管理分析案例

案例解读:某公司资产构造平衡一丁集团破产了 。这家曾获得“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国软件百强企业”称号的公司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宣布破产,一时让人难以接受 。一家曾经被当作成功案例写进教科书的企业,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将十余年的积淀消耗殆尽,只留下一个令世人唏嘘的结局 。一丁集团最早是从组装电脑起家,后来作为多家手机厂商的销售代理而发展起来 。时至今日,一丁集团版图中真正被放到战略地位重视起来的业务只有一丁网和一丁芯智能 。前者跟随了2015年最火的O2O概念,后者则是创始人吴建荣对三年后“物联网”时代到来的提前布局 。共同点是,不管哪一样,都是烧钱的无底洞 。一丁网是一丁集团布局O2O的产物 。一丁网包括一丁到家、创客空间、全球购、智能生活四块核心业务,主要为个人、家庭、商户、企业提供IT技术服务 。2015年9月19日,一丁网上线试运营;11月1日,一丁网正式上线,并宣布获得兴业创新资本数千万元的投资意向书,意图打造国内领先的IT服务O2O平台 。2015年9月,一丁芯智能与国美智能家居达成战略合作,开发超级APP实现与智能家居终端产品的互联互通,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与此同时,一丁集团斥巨资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落地EAsmart智能生活馆,打造高端智能家居品牌,布局线下体验店 。但所有的一切都停在了11月30日这一天,那些过往的荣誉、成绩变成今天的一笔笔难以承受的账单 。我们不禁要反思,到底什么才是一个企业的成功?到底如何才能把一个企业做得长久?

小企业财务管理失败案例 财务管理分析案例

文章插图
反思:一丁集团破产背后的寒冬反思一:快速布局or稳扎稳打,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姿势?一般来讲,互联网行业发展速度是其他行业的三倍,因此互联网公司大都信奉“唯快不破”的道理 。一丁集团曾在办公区打出标语,要做“全宇宙最牛B的互联网公司” 。其近年来的发展路径也像极了互联网公司的打法:融资、做数据、谈未来、再融资……如此往复 。企业发展速度看似走上了快车道,但是越来越大的资金流动和并无盈利能力的业务使得公司发展进入恶性循环之中 。近期纷纷跻身“独角兽”行列的“互联网+”类的公司也遇到了相似的困境 。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虚高的估值,一旦后续资金跟不上,整个多米诺骨牌将倒下 。在整个行业都相对疯狂的时候,稳步向前或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毕竟,我们都不想看到一个昙花一现的企业,走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面对一丁的失败,吴建荣也反思了三点:第一,永远不要跟银行借钱;第二,永远不要向民间借贷;第三,量力而行 。反思二:“大布局、大故事”带来的高估值能持续多久?疯狂布局的吴建荣曾无奈地表示,“只有大的布局才能讲出大的故事,才有背后的投资方支持体系的运转” 。不可否认,“讲故事”是创业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若能把故事讲得足够的热血、性感,让投资人脑洞大开、神魂颠倒,那更是成功了大半 。但现如今,面对众多“讲情怀,谈理想,大布局”的公司,投资人的“想象力”已经被透支 。换句话说,请来点实际的 。一般来说,互联网行业常用的估值方法有P/E、P/S、P/GMV、P/MAU等 。在过去的近三年时间里,互联网行业一直处在上升阶段,因此很多并没有净利润的公司获得了多轮次的高额融资 。投资人的如意算盘是,就算这家公司没有盈利,总还有收入;如果没有收入,总还有用户数 。大量用户数最终会顺利转化成收入,进而转换成利润 。但现实给了这个逻辑一记响亮的耳光 。几轮投资下来,项目往往血本无归,所谓的高估值也如空中楼阁,企业光环尽失 。对此,林德志在公开信中写道:“表面光鲜的‘双百强’企业掌门人,其实是一个随时可能进监狱的‘负翁’ 。这是他的不幸,也是所有靠烧钱维持运转的O2O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究竟是先把规模做大,还是先把盈利问题解决好?潮水退去,终会知道谁在裸泳 。”反思三:创始人要在各方力量博弈时做好平衡,把控节奏 。从某个方面来说,创始人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需要平衡各方力量,掌控公司整体的运行节奏 。对于企业来说,投资人在希望企业能有长期发展的同时希望尽快实现变现;竞争对手则争相打“价格战”,在争夺市场的同时,争夺用户入口;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可能的政策环境变动也都需要企业把握风向,顺势而为;公司员工则希望工作环境稳定舒适 。创始人不应只看一方的利益,而是在这当中找到一种性价比最高的方法,满足各方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