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是“作孽”和“畸形”吗


单亲家庭是“作孽”和“畸形”吗

文章插图

单亲家庭是“奇怪或畸形的环境”吗?单亲家庭的孩子受到歧视 , 并非是来自单亲本人 , 而是来自社会歧视 , 来自腐朽文化的家庭观念 。不能让单身女性来承担社会歧视的责任 。
据社会科学家们的说明 , 人类家庭的发展先后大致是:无夫无妻、一夫多妻、一夫一妻 , 现在是一夫一妻 。可见 , 家庭环境并非固定为一夫一妻的双亲制 , 而且 , 在过去几千年里 , 是以“夫”(男性)为主体的多亲制 。现在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 并非来自无夫无妻 , 而是在一夫多妻制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 因而 , 以“夫”为主的观念 , 仍然有很大影响 , 一个女性要建立家庭 , 就要依赖一个男性 。
允许女性单亲建立家庭 , 将使女性不必依赖一个男性而建立家庭 。无疑 , 这对以“夫”为主的家庭社会观念是个巨大的挑战 。

在以夫为主的家庭社会观念看 , “把‘非婚生子女’当作弥补不愿结婚的大龄女青年的精神空虚的道具 , 本身就显得极不人道” 。女性单亲家庭“明显有点违背伦理 , 甚至有点造孽或人为积累孽债的嫌疑 。作为正常家庭的孩子 , 他们可以享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爱 , 这也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特权’ 。可作为‘非婚生子女’ , 他们一来到人世 , 便如同置身于过去的‘母系氏族社会’ , 因为他们中间的大多数 , 也乃‘只知其母 , 不知其父’ 。
也就是说 , 这些孩子的权利是先天营养不良的 , 而置身这样奇怪或畸形的环境中 , 他们的人格能否发育健全 , 都是个大问题 , 更别奢谈享受完整的权利了 。

为什么单身女性养育子女就是“弥补精神空虚的道具”呢?不结婚而领养婴儿的人 , 有的是 , 那是不是“弥补精神空虚的道具”?那样的领养能被看作爱心的表现 , 为啥自己生育就是“违背伦理”和“造孽”呢?
双亲家庭不一定就能给孩子带来健全发育 , 特别是心理健全发育 。没有爱情而仅为“归宿”而建立的家庭 , 家庭口角和家庭暴力 , 等等 , 这些发生在双亲家庭的事情 , 对孩子造成阴暗心理影响和给孩子的一生带来负面作用 , 例子还少吗?双亲家庭离婚给孩子造成的阴暗心理影响 , 更是屡见不鲜 。
单亲家庭不一定就给孩子带来“营养不良”的成长环境 。美国著名演员朱迪·福斯特 , 不但以表演艺术著称 , 而且以她的学识、人格气质和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而著称 。前些年 , 她成立了单亲家庭 , 孩子一直很快乐很幸福 , 智力、体格、人格和知识的发展 , 不亚于任何双亲家庭的孩子 。象福斯特那样的女性单亲家庭 , 并不少见 。在美国 , 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能健康成长和享受童年幸福 , 关键就是社会观念对单亲家庭、特别是对女性单亲的选择的歧视大大减少了 。

孩子能否获得健康成长和幸福童年的环境 , 关键在两点:具体家庭 , 价值观念 。这两点 , 都跟女性单身与否的选择没有必然联系 。当然 , 单亲家庭没有离婚的事情 , 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基本铲除 。把女性单亲的选择看做是“有意制造孽债”、把女性单亲的孩子们看作是“贵夫人怀中的阿猫阿狗之类的宠物” , 那都是以“夫”为主的家庭社会观念的反映、是对女性独立歧视的反映 , 甚至是对普遍母性的否定和诬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