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英的“生意”

第一笔生意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 。”在织布厂打工的杨秀英,一门心思要找机会发外财 。机会还真来了!
这天,杨秀英抱着三个月大的儿子上街,正巧遇到一个老乡,对方看到她后眼睛一亮,问她想不想赚点外快 。杨秀英说:“当然想,我正愁钱不够花呢 。”
老乡便说:“我有个朋友,老婆刚出车祸死了,撇下两个月大的孩子 。他想找人帮忙把孩子送回福州老家,因为路途遥远,就想找一个哺乳期的女人,可以一路给孩子喂奶 。”见杨秀英有些犹豫,老乡又说,“事情很简单,到了有人接站,你把孩子交给对方就好了 。而且,人家答应出一千块钱呢,你愿不愿意辛苦一趟?”
杨秀英一听有点心动,沉吟道:“行倒是行,可我还要喂我自己的孩子啊……这样吧,一千五我就干 。”老乡龇牙笑了:“你还真会讨价还价,好吧,就一千五 。”
第二天晚上,杨秀英抱着老乡送来的孩子,上了去福州的火车 。
第三天的早晨,顺利到站后,孩子的爷爷来车站接走了孩子,一千五百块钱就这样轻轻松松到手了 。杨秀英很兴奋,这可比她一个月的工资还要多,又比做工轻松百倍啊 。只可惜,这种活儿可遇不可求 。
想不到的是,刚过了两天,那个老乡又来找杨秀英,说:“还是跟上次一样的活儿,你干不干?”杨秀英先是一喜,而后一惊,心里就怀疑开了,她不笨,知道这种事绝对不会经常发生,便狐疑地问:“怎么可能呢?你们……不会是人贩子吧?”
老乡高深莫测地一笑,不承认也不否认,只是说:“我也不清楚,我只是中间人 。你呀,只管赚钱,其他事情不要多问 。
一句话,你干不干?要不,我就去找别人了 。”
杨秀英明白了,看来还真是人贩子,上次那孩子并不是回老家,而是被贩卖到了福州,怪不得当时自己感觉那“爷爷”的神情怪怪的 。想到这里,她不禁有些后怕:“不会有什么事吧?”老乡轻松地说:“能有什么事?孩子又不是偷的抢的,是从他父母手里买来的,没人会追究 。再说,你不过是被人托了送孩子的,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出事了,也跟你没有关系啊 。
杨秀英觉着这话有些道理,心里就轻松了一些,又想到那厚厚的一千五百块钱,心就痒痒的 。老乡立马看出她的心思,趁热打铁道:“这事儿一点危险都没有,小孩子又不会说话,有奶便是娘,路上要是有人问起,你就一口认定是自己的孩子,谁会怀疑啊?”
杨秀英回忆起上次送孩子的过程,一路上,不但没人怀疑自己,反而倍受照顾,走到哪里都有人给让座,那孩子认生啼哭的话,只要喂他喝奶就安安静静的了,谁都不会注意到自己 。想到这里,杨秀英在心里对自己说:你不是想发财吗?有钱不赚,你不是傻吗?于是,她就下了决心,说:“行,我干!”
生意兴隆
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有了一,就会有二,接下来三、四也就都来了 。刚开始,杨秀英还有些内疚,尤其是看见三四个月大的婴儿,总觉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她就这样为自己开脱:反正自己不送,也会有别人送,那些孩子还是摆脱不了厄运 。渐渐地,杨秀英就麻木了,她是越做越顺手,越做越大胆,后来,干脆把工厂的工作辞掉,搞职业化了 。
这“行当”,并不是天天有活儿,有时候一两个月没生意,有时候可能要连轴转,一趟接着一趟,整月都不着家,即便回家,也是来去匆匆,顾不得跟儿子亲热一会儿 。好在儿子有奶奶照顾着,即使喝不到母乳,只喝奶粉,也长得很快,跟庄稼似的,见风就长,几天不见,小模样就有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