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撩动逝去青春的琴弦


是谁撩动逝去青春的琴弦

文章插图
青春易逝,往往来不及向青春挥手告别时却蓦然发现青春不再 。青春留给人们的似乎总是对岁月如梭的万千感慨和对往昔时光的无限缅怀,于是人们总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间某个地方追忆起那似水的青春年华,而这便是所谓的青春怀旧 。
当80后在步入或即将步入而立之年时却普遍“陷入”了这种夹带着暮气的怀旧之中:我们发现以往在我们的初中英语教材中出现的虚拟人物李雷和韩梅梅摇身一变成了当下网络歌曲和话剧中实实在在的主角;我们看到或听到太多的80后由于在网络电影《老男孩》中追寻到了自己的影子而感动得热泪盈眶 。不仅如此,那个年代所特有的生活和学习用品、服饰、玩具、动画片及影视剧等被大家从记忆深水区重新拉回到水面而得以在网络平台上晾晒,在引起广大80后热议和回味的同时,甚至出现了相关的文化产品和复古商品,这些承载着我们太多关于青春记忆的事物和符号悄然再现于生活之中,随着青春梦想一起“复活”,一夜之间,仿佛重返那无忧无虑的花季雨季 。
【是谁撩动逝去青春的琴弦】显然.80后的青春怀旧已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个体行为,而日益凸显为一种集体情怀,甚至已成为当下的一种时尚和社会文化景观 。我们不禁要问,80后为何急于传唱青春的挽歌,究竟是谁在撩动我们逝去青春的琴弦?
作为一种情感体验,怀旧的发生充满不可预知性,几乎总以不经意的方式“突袭” 。任何人在任何情境之下都有可能被怀旧击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对同一种事物皆会产生共通的怀旧感 。
历史的永恒不变的事物,不是这样一种对任何时间的任何人的潜在的感情,而是只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才有可能 。”
80后的集体青春怀旧显得格外有意思,因为它唤醒的是整整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与生活记忆,这就意味着80后共同置身于某一特定情境之中,而且这一情境强大到足以令80后一代人产生怀旧感,显然,构成这一情境的绝非是某一简单的具体事物而是他们共同面临的当下社会现实 。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对80后的诸多非议,但不容否认的是,80后正面临着伴随社会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而生的诸如就业、工作、购房、结婚等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竞争 。
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往的生活经验与行为方式不断失效;同时,虽置身于繁华都市之中却游走于城市边缘的生存境况,又迫使他们忍痛放弃或暂时搁置青春时代曾执着追求的梦想,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违心地改变着自我 。沉重的生存压力和由此而生的复杂心理体验使得80后集体转向过去,回忆过去的生活经验和自我形象,追忆青春时代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借助怀旧来弥合遭到现实割裂的自我和日渐失衡的内心,感受身心的和谐与放松 。
除此之外,怀旧还可以抖落岁月的尘埃而重拾往昔的理想,重回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在与同龄人共享青春记忆的同时获得某种集体认同感,正如某些社会学家所言,重拾往日美好时光,使得这群年轻人在得到心灵慰藉和满足的同时,享受着与人分享、被人认同的乐趣 。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80后感动于甚至是沉醉于怀旧所带来的那种复杂的略带惆怅的“喜悦的忧伤感” 。他们津津有味地谈论和想象着李雷和韩梅梅的情感故事与当下生活,而面对《老男孩》所呈现的一个个渐渐消逝的青春符号,他们或唏嘘感慨,或热泪盈眶,脑海中激荡着无数与青春有关的记忆,在缅怀美好时光的过程中收获着身心的愉悦 。这种“喜悦的忧伤感”对80后群体而言绝非简单的心血来潮,而更多地是一种自觉性选择,因为其带给他们的是对浮躁心理的平息、对自我焦虑的抚慰和对紧张繁重生活的有益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