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爱保姆胜过爱妈妈

最近徐女士有点烦,原因是家里辞掉了保姆,她那八岁的儿子一时无法适应,整天哭着喊着要把保姆找回来 。“唉,都上学了,难道还要把保姆留一辈子啊!”
这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当遇到孩子与保姆比与自己亲时,家长们有怎样的良策呢?
支招 从小培养亲子之爱 讲述人:张悦(职员)
身为一名职业女性,我早就意识到,有一天当自己休完产假重返工作岗位后,会面对令人揪心的与孩子的“亲情”问题 。
这不,我的一位同事因为儿子过分“黏”保姆,接连换了四任保姆来换取孩子的“情感所有权”,结果弄得四岁的儿子变得特别胆小、怕黑,没有安全感 。这真是前车之鉴呀!
我觉得培养亲子之爱必须抓住关键期 。就像“鸭子跟随实验”,小鸭子将第一个看到的移动物体视为母鸭,而倍感亲近 。我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不要离开孩子,不然对健康的亲子关系形成十分有害 。
工作再忙,我保证每天与孩子45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接触时间,好好享受孩子为我提供的这份纯真世界 。要知道亲子互动不仅使孩子得益,妈妈也是受益者——它令你体验卸下面具、本色示人的快乐 。
支招 让孩子有更多的“玩伴” 讲述人:吕光宇(职员)
我曾经看到一本育婴杂志上介绍,“孩子最早的信赖感形成于六个月前,新生宝宝看似没有记忆力,但一般在六七个月的时候,孩子会开始‘认生’,这其实就意味着最初的信赖感已经建立起来 。”
因此可以理解,长期由一个固定养育者来抚养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认生”反应,而如果孩子在六个月前由几个抚养者不固定抚养,则孩子就不容易形成对某一个人的信赖感,从而延长其安全感的建立 。
在我儿子六七个月时,我们家不仅有保姆,退休了的爷爷奶奶也会经常到家里看看宝宝,带他到公园去玩 。所以我的儿子似乎没有认生的毛病,性格也很开朗,也不“黏”人 。
这个时期,而我也尽量做到多呆在孩子的身边,单位一些应酬能推则推,尽量多陪陪孩子,保持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 。
支招 母亲的角色谁也不能代替 讲述人:吴媚(公务员)
书上说,2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孩子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判断个人的存在价值,以及他是否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 。如果他在与父母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确认“我是可爱的” 。他的任何需求都能得到及时和积极的回应,会确认“爸爸妈妈很爱我,我可以爱自己,也可以爱别人 。”
因此,在女儿这个时期,我特别心细,只担心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孩子“没有自信心,很难相信周围的人” 。
尽管在我们家也有保姆帮着照顾孩子,但她的作用是帮着料理家务,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而与女儿的大量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都是我自己来的 。
我上班这段时间,我让保姆多带女儿到公园走走,多跟公园其他小朋友玩玩 。下班回家,我的任务就是陪女儿玩,教她念儿歌,给她讲故事,跟她做游戏……我尽我所知让她有更多方面的体验 。
不是说“喜欢动的孩子更聪明”吗?我相信这点,也尽量多陪她玩,而这个过程是保姆或老人无法代替的 。
支招 父母要做“说了算的人” 讲述人:林光良(医生)
我觉得,这种“夺爱”看似是隔辈人或保姆的某些行为“越界”,其实是由于父母的影响力不够所致 。
也许这些影响力不够的父母所在的家庭比较复杂,家里除了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保姆等,而为人父母者或工作忙碌,或安于有他人帮忙的现状,成了孩子身边“靠边站”的角色 。为人父母不能做“说了算的人”,怎么可以让自己的子女意识到你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