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名不虚传,价值千差万别

【元青花——名不虚传,价值千差万别】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 , 青花色泽晕散 , 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 , 浓厚处有黑色锈斑 , 俗称“黑疵” , 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 , 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 , 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 , 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 。

元青花——名不虚传,价值千差万别

文章插图
上世纪50年代 , 美国学者约翰·波普提出“元至正型青花瓷”的观点时 , 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元青花”概念曾经一度激动人心 。精于收藏亚洲和埃及艺术品的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 , 曾经专门举办过“蒙古统治下的中国艺术”展览 , 让人们对元代瓷器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然而 , 即使对于收藏界的鉴赏专家来说 , 要准确地认出元青花 , 仍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比如上世纪70年代 , 当伦敦佳士得拍卖行的专家 , 在荷兰一户人家面对一件装着CD的中国青花瓷罐的时候 ,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就是传说中的元青花 , 而认为只是一件价值一般的明代青瓷仿品 。
元青花花卉反向花瓣有白边 , 元青花典型特征 。变形莲瓣边饰 , 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 , 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 。除盘以外 , 其他型器上的莲瓣 , 均呈单体形式排列 , 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 。明洪武时 , 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 , 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 , 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蕉叶纹 , 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 , 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 。明初以重叠状多见 , 偶见有分开的 。宣德以后 , 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 , 都为拼拢重叠状 。此外 , 元代蕉叶的主脉 , 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 , 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 , 在视觉上泾渭分明 , 非常醒目 。
元青花——名不虚传,价值千差万别

文章插图
元青花的出现 , 它一反宋代追求的那种含蓄美 , 那种自然美 。它是奔放的 , 它强调的是人工美 。所以它改变了宋代以来的含蓄的美学观 , 开辟了陶瓷的新的一条路 。
在元青花中 , 有十件出土于9处明代墓葬中 , 它们都是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产品 , 是难得的标准器 。
元青花——名不虚传,价值千差万别

文章插图
元青花瓷器 , 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品种 。上世纪80年代之前 , 国内文博界根本不认识元青花 , 民国时期的古董商们 , 更不认为元代还有青花瓷 。著 名的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一年铭文元青花象耳瓶就是那时候流出国 门的 。今天 , 还有不少民藏大师认为 , 这对瓶子不真 。
元青花又叫元青花瓷 , 即是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 , 兴盛于元代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 纹饰最 大的特点是构图丰满 , 层次多而不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