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易“感冒”( 二 )


美国的父母们不是这样,他们重视孩子的心态胜于一切 。哪怕孩子的想法十分古怪,父母们也从不谴责,而是通过适当的渠道疏通开来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郊游时,一位少女喝了河里的水,回到家里就感觉肚子胀 。这少女固执地认为是青蛙钻到了肚里 。她的父母怎样给她解释说没有关系,青蛙肉本来就能吃,都不管用 。只得给心理医生挂电话,说明女儿的病因 。
结果在就诊时,那心理医生就让那少女闭了眼张大嘴使劲儿吐 。心理医生嘴里说着:“好,好,就要吐出来了!”父母也帮着加油 。心理医生“啊呀”一声,那少女一睁眼,医生的手里果然接住了她吐出的青蛙(其实,那青蛙是心理医生事先准备好的) 。这少女立即就感到肚里轻松了许多 。可是,当一家三口道过谢,就要与医生告别时,这少女肚里又不好受了,她怀疑那青蛙在她肚里生了小蝌蚪——如果我是其母亲,也会为这样多疑的女儿厌烦 。
可她的父母不这样,他们立即郑重请求这心理医生给鉴定一下那只青蛙的性别,能否生育 。结果,心理医生当着那少女的面,将青蛙放到放大镜下仔细观察,是雄性,没有产卵能力 。这时,少女的疾病才彻底痊愈 。
如果说上一个例子含有偶然性,不足为凭的话,新近女儿在电话中讲给我听的一则事例确实叫人叹服 。加州大学家属院的一个小女孩,刚到上幼儿园的年龄,每天早上要换好几次衣服才能成行,因为每换一件衣服她都说痒痒 。就因为她的换衣服,搞得爸妈十分狼狈 。有时,本来已经上了汽车,小女孩却一件件地脱着上衣,说身上痒痒 。
爸妈不得不返回来再给她找一身 。翻来覆去,动不动就迟到 。尽管如此,爸妈却没有呵斥孩子,不由让人不佩服他们对待孩子的修养 。他们认为,痒痒是孩子的感受,有这种感受不是过错 。后来,他们向幼儿教师讨教,向心理医生咨询,众人给这对父母出主意说:最好是把这个难题向孩子摊开来,说明爸爸妈妈总是迟到,已受到老板的批评,看孩子能不能出个主意帮帮爸妈 。
这一招果然灵验,孩子认真思考半天,说:“那么这样吧,我头一天就穿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睡一夜看看痒不痒 。”爸妈也赞成说:“好主意 。
这一夜不痒痒,第二天当然不痒了 。”就这样,孩子和衣睡了一两个月 。后来,大约是小女孩感到穿着重重叠叠的衣服睡觉不舒服,不等进入梦乡就自己起来换上了睡衣 。
第二天再穿头一天穿过的衣服时,她也就不觉得痒痒了 。
解决上述问题,也许不必这样麻烦 。父母绷紧了脸,恶声恶气地说:“就你事儿多!忍着点儿!不能换!”三句话两巴掌就能奏效 。但那痒痒的感觉却会时时萦绕于心头,再加上父母不把她当回事的沮丧情绪,一旦这些失败情绪的总和郁结于孩子的心灵深处,她就会觉得事事不如人意 。以后若有什么不愉快、生气的感觉,也不会告诉父母,从而独吞苦果 。
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就有了隔阂,再不易沟通 。反之,这对父母看起来小题大做,事实上不仅解决了孩子的痒痒问题,也增进了她替父母排难的责任感 。
我们中国人一般是愿意承认身体疾患(人常讲但凡吃五谷杂粮的,谁不生病),而不愿意公开心理疾患 。
一听心理疾患就要与“神经病”等同 。这也是概念上的模糊不清 。就比如上呼吸道感染了,患者有咳嗽吐痰的现象,你能说他患了肺脓肿么?
那么,怎样诊断孩子是否患了心理“感冒”呢?细心的父母总会发现孩子有时心情闷闷不乐,不论怎样开导他,就是高兴不起来;或者是莫名其妙地焦虑不安、心神不定、脾气暴躁;有时突然爆发一种不可言状的无名火;看谁都不顺眼,人际关系紧张;厌学、自卑,甚至想逃课,等等 。如果您实在对付不了这种状况,就不妨学习美国父母,勇敢地去找心理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