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为何成 交率如此之高

田黄这么稀有 , 又如此昂贵 , 那么到底什么是田黄?首先 , 他山没有田黄 , 它的产地有且只能为福州寿山村田黄溪附近;其次田黄需要具备几个特征:石皮、萝卜丝纹、红筋格 , 质地 , 其中的质地常见的以“六德”来衡量 , 如:温、润、细、结、凝、腻 。通常市场根据它的色泽 , 分为田黄、白田、红田、灰田、黑田;根据质地 , 分为田黄、田黄冻、硬田 。

田黄为何成 交率如此之高

文章插图
丝指的是萝卜纹 , 丝有很多种 , 也是判定田黄开门与否的一个特征 ,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田黄都具备丝的 , 相反很多凝腻的美丽的好田黄是看不到丝的 。丝是高山系的特征 , 如高山石 , 坑头石 , 荔枝 , 鲎箕 , 鸡母窝等等都具备丝 , 而且有些丝是跟皮一起长出来的.于是坑头田及上板田中丝比较清晰 , 到了中板和下板 , 丝反而不是很清晰 , 因为中下板的田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 , 有些石坑头上板的田石带进来的 , 有些是周围矿脉(如杜陵)掉进田坑中形成的 , 更有些是 大段溪及大洋溪中带进来的外来母矿石(如房栊岩 , 老龄及其它)到田坑中形成的 , 这种田黄要么看不到丝 , 要么丝的形态各异 。
糖稞黄田原石:既然是田黄 , 直观的第 一眼就应当是它的颜色———“黄” , 这必须放在首位 。因为黄颜色是中华民族的正色 , 是国色 , “黄”和“皇”又是谐言 , 和封建社会的皇帝沾边 。这无疑会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所以 , 田黄的“黄” , 就要求黄得浓艳俏丽 , 黄得娇美醒目 , 黄得明朗神采 , 如同金子般的灿烂 。如果外面有包裹着的皮质层 , 如“银包金”、“金包银”、“乌鸦皮”等品种 , 也应当要求色差大 , 黄白分明 , 黑黄清晰 。而某些颜色黯淡、混浊 , 偏杂色或模糊色的田黄 , 即便质地不错 , 块头再大 , 也称不了上品田黄 。
田黄为何成 交率如此之高

文章插图
众所周知 , 田黄被称为“石帝” 。满清一代 , 几乎所有的田黄艺术品都流向了宫廷 , 民间的田黄珍品少得可怜 。清朝衰微之后 , 江苏人陈伯亮才在尚古斋中 , 见到皇 室的田黄绝品:“大如皇帝之玺 , 上镌‘怡亲王宝’四字 , 狮钮 , 极诙奇 , 高四寸半 , 围径尺四寸半……石质滑腻如脂、拊不留手……”此外 , 还有一方“色尤浓艳 , 蒸栗不足以譬其什一 。钮作老凤引雏形……”的“和硕亲王鉴赏书画印记”的田黄印章 。从“世袭罔替”的铁帽子怡亲王 , 到生而尊贵的和硕亲王 , 都以使用田黄印章为尚 , 依稀可见当年满清皇 室对于田黄的热切 。
如果重量在10-40克的话 根据品相 价格会高一些 (有一个32克的 品相70分的 拍卖价格是 20万 左右)重量如果超过40克的话 品相再不好 也是有一定价值的 (有一个68克的 品相70分的 拍卖价格能达到 100万.
田黄为何成 交率如此之高

文章插图
【田黄为何成 交率如此之高】田黄是寿山石系中的瑰宝 , 素有“万石中之 王”尊号 。其色泽温润可爱 , 肌理细密 , 自明清以来就被印人视为“印石之 王” 。数百年来田黄极受藏家至爱 , 正如俗语所说:“黄金易得 , 田黄难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