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中晚各时期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的特征

古磁州窑烧制的瓷器 , 大部分是当时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用品 , 它磁州窑遗址的装饰以黑白对比为主要特色 , 运用铁绣花、刻画法、红绿彩及黄褐、绿、蓝、窑变黑釉等进行装饰 , 构成了磁州窑陶瓷装饰艺术的特征 。

早中晚各时期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的特征

文章插图
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
磁州窑 , 这个宋以来兴盛于北方广袤土地上的民间窑口 , 以素雅质朴的民间色彩受到百姓青睐 。在崇尚单色釉的宋代 , 磁州窑偏以白釉黑彩特立独行 , 跻身宋代名窑之列 , 在中国陶瓷史上书写出自己的名字 。
磁州窑虽然历史悠久 , 但因其民窑的身份 , 历史上关于它的记载不多 , 长期以来 , 人们都没能认识磁州窑 , 直到上世纪初(1918年) , 人们在巨鹿古城发现了大量白地黑花的古代瓷器 , 引起国内考古界对磁州窑的重视 。
【早中晚各时期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的特征】
早中晚各时期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的特征

文章插图
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
磁州窑是中国老窑口中民窑的代表 , 其产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市井风情 。其绘画或书法风格往往粗犷豪放 , 洒脱不羁 。但洒脱不等于随意、孱弱 。一件瓷器从练泥、做胎到施釉、绘画及至最 后烧成 , 是相当复杂的一个过程 。即便是民窑产品 , 为了使做出来的东西像样、有市场 , 在绘画的时候 , 工匠还是相当用心的 , 而且他画或者写的都是日复一日练得纯熟的内容 , 都有着一定的功力 。而新仿的磁州窑瓷器往往为了追求民窑特点 , 过于随意 , 常常故意画的散乱 , 人为夸张 , 而书法也常常孱弱无力 , 章法松散 , 露了破绽 。
鼎盛的宋、金、元时期 。这三代里 , 磁州窑以其高超的艺术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步入了鼎盛期 , 形成了以磁县观台镇、峰峰矿区临水镇和彭城镇为中 心的窑口 。宋代磁州窑以生产瓶、罐、碗、瓮、盆、缸、枕之类的日用生活品为主 , 造型实用 , 纹饰生动 , 品种繁多 。金代时期 , 磁州窑的窑场进一步扩大 , 产品种类更加繁多 , 风格豪放 。特别是在陶瓷装烧工艺上已有重大改进 , 出现了叠烧技术 , 大大提高了窑炉的产量 。金代的红绿彩工艺是陶瓷装饰上最早出现的釉上彩工艺 。到了元代器物造型变得硕大、浑圆、厚重、粗犷 , 以大型罐、盆、瓶类居多;其中白地黑花枕是主要产品之一 , 其枕面上绘满人物故事、花卉图案、或题以诗词 , 而且以“张家造”最著 名 。元代磁州窑装饰除白地黑花外 , 或加以棕色 , 或在黑花上罩以孔雀绿釉 , 是色彩更显得丰富多彩 。
早中晚各时期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的特征

文章插图
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
明代磁州窑产品虽不及宋元时的精致 , 但它的承接关系依然存在 。伴随着北方酿酒业的髙速发展 , 生产贮酒用具便成了该窑继宋元之后的又一大产品特色 , 因而在整个明代 , 磁州产品都是以生产与酒业相关的陶瓷器皿 , 其中最 具特色的就是酒缸或酒坛 。由于酒缸或酒坛体积较大 , 为美化装饰 , 在其上作诗作画亦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现象 。磁州窑诗画装饰有较长的历史 , 加上匠师们在长期而浓厚的中原文化熏陶下为他们日后的作诗绘画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纵观磁州窑的发展历史 , 它们除了有着长期的烧造陶瓷技术外 , 绘画技巧也具备一定的功底 。从绘画与诗文上看 , 不少匠师的文化水平相当之高 , 他们在大量吸取民俗文化的同时 , 汇进了许多文人画或诗文 , 并以特殊的装饰技巧展示在世人面前 。明代磁州窑瓷画与诗词装饰是在沿袭了宋金时代优 秀的文化传统而保存下来的 , 这种现象虽经时代的变迁却没有丢弃 , 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 。应当说 , 作为一个完整的瓷窑体系 , 磁州窑自始至终所形成的个性风格 , 贯穿于它的发展历程中 , 也正是它坚持走自己的个性化、地域化的发展道路 , 才真正具备了瓷窑体系代表的领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