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的秘密,公布于众

金、元时期,北方瓷窑已所剩无几,钧窑经修复后,重新炉火,产瓷不辍 。金代钧窑的胎质细腻紧密,釉面滋润,玻璃质感光泽强,多在天蓝或月白的釉面加饰红斑,红斑的边缘呈现晕散状,垂釉厚,不见蚯蚓走泥纹的现象 。元代钧窑瓷器的器型大,胎壁厚,胎质略显粗松;釉层薄、有大小开片纹;蓝釉红斑的斑块边界线不如金代晕散、而是较为清晰,常有贴花装饰 。

钧窑的秘密,公布于众

文章插图
【钧窑的秘密,公布于众】
北宋钧器的铭文不多见,有铭文的都是北宋后期宫廷用瓷 。铭文主要刻一至十的数字,即器底一、三、五、七、九单数的施钧红釉;二、四、六、八、十双数的施天蓝,月白釉 。但器底的数字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标明器物的大小规格,器物越大编号越小,"一"代表器物最 大的 。钧窑的铭文一般都是在器物成型素坯时刻上的,然后在铭文上施芝麻酱釉 。后世仿品往往在施过釉的胎上刻字,从而露出了马脚 。还有以刻北宋宫廷建筑名的,如"奉华殿"、"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宫"等,铭文字体的笔画纤细 。从钧窑实物看,宋钧与金钧均已达到钧瓷烧制的高峰 。今人重宋轻金只是个审美视角问题 。金代钧窑的胎质细腻紧密、烧成后多呈浅灰或米黄 色 。釉面较滋润,玻璃光比北宋要强,红釉不像北宋那样呈通体融为一色的玫瑰红或茄皮紫色,而是在天蓝或月白的釉面上加饰红斑,红斑的边缘不清晰,有逐渐晕散的感觉 。器物一般多施满釉,圈足足端处无釉,胎釉交接处不整齐,垂釉很厚,俗称鼻涕釉 。
《我国陶瓷史》在点评钧瓷艺术效果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上色剂,在恢复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拓荒了一个新的地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效果 。
钧窑的秘密,公布于众

文章插图
钧窑的护胎尽管颜色并不一致,但大体上呈现较深的棕褐色 。护胎釉的作用主要是装饰、美化胎面 。钧釉器物在少量未施釉的部位,如足底部加施一层酱褐色的护胎釉,使采用“裹足刮釉”工艺烧制的器物极少量露出的胎面也得到了美化 。满釉支烧工艺和护胎釉的使用,都是钧窑生产精致产品的重要的技术保证 。
大观之夜一触即发,中国嘉德古董部分的成 交也是乐观 。其中,拍卖之前就备受关注的“明初 钧窑天青釉花盆”不负众望以4887.5万元成 交 。
钧窑的秘密,公布于众

文章插图
相传以胭脂红为最美,釉中有免丝纹与蟹爪纹,华丽而雅致,均瓷釉的调配技法相当独特,而且钧瓷的瓷釉较厚,厚处有7-8毫米,出窑后由于灼烧和干燥使开片与非开片之间的釉形成与众不同的花纹,早期釉上有显著的牛毛纹,盛期则多为离合状态的条纹和粗如滴露的泪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均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底上有蟹甲绿和记大小规格的数字,如:一、二、三、四......这些数字恰似数字款 。钧窑器造型古朴典雅、釉面自然 。
宋钧窑瓷器胎体厚重,颜色为浅灰或灰白色,因烧成温度较高,故而胎体坚硬,敲击时发出悦耳的金石之声 。元钧胎体颜色多为黄白色,虽敲击时也发金石之声,但在感观上给人一种粗松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