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 , 父母们很少关注: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 , 孩子们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 孩子是否能适应老师的教学?而且在父母们的眼中们的许多学习行为被误解为学习有问题:
1、上课不积极举手发言:其实反映了孩子思维沉思性的特点即思维以反省为特征 , 回答问题较慢 , 思考时间长 , 而给予的答案较有把握 , 逻辑性强 。
 
2、粗心大意:实际上 , 这是孩子思维冲动性特征的表现 , 思维冲动型的孩子回答问题很快 , 直觉性强 , 在群体竞争情境中学习效果好 , 但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够完善 , 这类孩子往往“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 。
3、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实际上这种孩子表现了动觉型学习的特征 。动觉型的孩子常常在学习时 , 会动来动去 , 即使叫他坐好 , 他的脚还是会踢来踢去 , 或者伸手去拿来别的东西 , 显坐立不安的样子 。事实上 , 他们愈活动愈能专心 , 有些人甚至还需要靠触摸物体才能增加记忆 。假使看到有些孩子会一路走一路东敲西打或用小手一直顺着行走路线触摸经过的事物 , 那很可能就是动觉型的孩子 。
以上三个例子中 , 孩子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学习方式方面的特点 , 变成了孩子学习的优缺点 , 其实在孰好孰劣 , 没有一种在同一个学习情境中都优于其他的学习方式 。
学习方式一方面取决于个体的个性特征 , 另一方面又决定着个体学习的成效 , 每个人都有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 现实中人的差异 , 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 人们采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学习其效果是最好 。比如:有的孩子在学习时必须看过才可以记得(视觉);有的孩子不爱看书但是听过别人解释后就容易了解(语言表达);有的孩子必须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和体验才能学得好(动手) 。
在幼儿时期 , 就要仔细观察 , 发现哪能种学习方式比较适合自己的孩子 , 并施以有效、适当的指导策略 , 扬长避短 , 并根据其个体特点形成适宜学习方式 , 对孩子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 父母关注孩子学习的第一步 , 就是要多观察幼儿的学习行为 ,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 , 就会发现每个孩子游戏或看图画书的喜好和行为都有不一样 。有的孩子喜欢一个人玩;有的孩子喜欢边看图画书边大声说出来;有的孩子则喜欢安静地看书;有的孩子喜欢看那些可以动手玩的图画书 。
真正的教育 , 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
1、匹配策略 , 是指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要与幼儿园喜爱的或善长的学习方式相适应 , 使幼儿园能够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优势 , 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法目标 。
2、补偿策略 , 是指父母在家庭中给孩子设计学习活动时 , 要考虑采用某些方法或材料 , 避开某些幼儿学习方式上的弱点或影响幼儿学习效果的因素 。
3、纠正策略 , 是指为帮助幼儿有效地学习 , 而帮助纠正幼儿在学习方式方面的偏差 , 从而使幼儿克服自己的弱项 , 适应不同学习任务和情景;例如:在思维方面有的幼儿园表现出冲动型的学习特征 , 有的幼儿是沉思型的学习特征 , 冲动型的幼儿在观察学习时 , 经常会观察不仔细就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 。又如不喜欢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幼儿 , 父母要寻找恰当的机会让孩子多跟随同伴接触 , 学习与他人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