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宋钧瓷的“紫口铁足”形成机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胎质含铁量大,高温烧造过程中铁无素被氧化呈现紫褐色”,造成其出现“紫口铁足”的现象 。“紫口”颜色较深,底足“铁色”亦深,二器的“紫口铁足”现象都比较明显 。但是,其形成机理与胎内铁元素氧化呈色理论不附 。对花口洗的“紫口”及粘连部位露出的较明显的“护胎釉”对比分析认为,宋钧瓷的“紫口铁足”现象应是施用的褐色“护胎釉”所致 。观察表明,粘连处的“护胎釉”颜色与器口边缘、底足呈色基本一致,只是口部由于被薄釉遮盖后所呈现的“紫色”要略浅一些 。因此,“紫口”的形成应是高温下釉料流淌,口沿处釉料稀薄而呈现出褐色“护胎釉”的颜色,并非胎质内铁元素氧化所为 。再者,器物口部胎料由于被釉料遮盖,不会与空气直接接触,即便含铁量高,也不会被胎内微量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呈现紫褐色 。从施釉工艺看,早期钧窑是先在素胎上施一层褐色“护胎釉”,以达到掩盖坯面粗糙和污点的目的,然后施加钧釉 。从历史传承上看,这种工艺是唐代河南鲁山窑“花瓷”的改进和创新 。据资料记载,“护胎釉”的使用,在两晋时期已出现,唐宋时期已经很普遍 。只不过大多数瓷窑使用的是无釉光的白色护胎釉 。
文章插图
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 。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
明代钧瓷在各方面仿宋可说达到了极 致 。这种瓷主要用来陈设,极显富丽雅稚,堂皇大气 。比如一只绳纹双系小罐(花囊,又称鱼篓),其样式和宋代同样品种相比并不差太多,如果不是专门强调,很可能被认做宋钧,可见其制瓷水平之高,并不在宋钧之下 。这种感觉只有在上手看真品时才有体会,不是说说就能品到味的 。
文章插图
从陶瓷考古产生以来,对钧窑的考古工作相沿不断 。在早年的调查工作之外,考古发掘工作从1974年就开始了,其年河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对禹州城内钧台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的陶瓷标本有钧釉瓷、青瓷、黑釉瓷、白地黑花瓷等 。进入21世纪以后,钧窑窑址主要经历了4次较为重要的发掘:200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禹州神垕刘家门等窑址的发掘(图五),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禹州市区古钧花园(原制药厂)建设工地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批钧窑花器,釉色也不限于钧釉,还有翠蓝釉等 。201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联合进行的禹州鸠山镇闵庄窑址的发掘,清理了从北宋后期到明代初年的大批遗物,对明代早期钧窑的生产面貌有了新的认识 。2013年8月到2014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禹州市神垕镇钧都新天地工程建设区域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到1500平 方 米,发现了元、明时期的窑业遗存,清理了一批窑炉等遗迹,出土了白地黑花瓷、钧窑瓷等大批遗物 。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 。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 。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 。产品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釉为乳浊,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烛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熔合的玫瑰紫色;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这是宋钧瓷特征之一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 。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 。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 。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 。
- 涨知识!中国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的发展史原来是这样的
- 我们常说的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价值
- 胎动一抽一抽的是男孩
- 二胎妈妈怀孕了的视频
- 月子牙刷真的有效果吗?
- 姜群:什么是宗祠,常见的宗祠牌匾用语有哪些?
- 康熙晚期的九子夺嫡,九位皇子他们背后的势力都是谁呢?
- 宝宝枕头的做法图解
- 宝宝睡觉跟谁睡会产生哪些影响?孩子睡觉的注意事项
- 宝宝花露水什么牌子好?分享最适合宝宝使用的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