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到底是因谁人而盛行?

汝窑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开窑到徽宗崇宁五年为止 , 仅仅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20年左右 。因此传世量极少 。被人称为稀世之珍 。

汝窑到底是因谁人而盛行?

文章插图
在“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中 , 汝窑瓷器不但代表着中国瓷器制作水平的最 高峰 , 而它极为稀 少的存世量更使得其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天青釉是汝窑的代表 , 它创烧在五代耀州窑 , 发展高峰则在北宋汝窑 , 五代后周柴世宗赋诗“雨过天青云破处 , 这般颜色做将来” , 说的正是这种模拟“天空蓝”的天青釉色 。天青釉给人以理性、高雅、含蓄、自然的感觉 , 成为历代文人追求的艺术品 。
天青釉中含有少量铁 , 烧造时 , 青色的深浅随温度的高低变化 。这种釉料不含任何人工化学成分 , 是数十种天然石料中微量元素成色 , 这也是后世难以仿制的原因 。它的釉色在不同光照和角度下会发生变化 , 在明媚的光照下 , 颜色青中泛黄 。如果用放大镜观察 , 可以看到釉中气泡稀疏 , 有如晨星寥 寥 无 几 , “寥若晨星”正是形容它的这种美质 。
汝窑到底是因谁人而盛行?

文章插图
汝官窑胎是用高铝粘土配制而成 , 其(Al2 O3)含量介于27~31%之间 , 助熔剂(CaO+MgO+k2O+Na2O)含量在2.6~4.9%之间 , 象这样的高铝质胎 , 其烧成温度至少要达到1300才能使胎完全致密化 。但根据测试结果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判断 , 大多数汝官窑的烧成温度只有1150—1220 , 少数有明显流釉现象的产品可达到1250 。由于实际烧成温度比较低 , 所以大部分汝窑的胎都没有完全致密化 , 即使有些釉已过烧的碎片 , 其胎中仍含有较多的空洞和一定量的开口气孔 , 胎的断面也没有出现玻璃光泽 , 说明没有完全致密化 。
官的釉色大体上可分成月白、粉青、卵青、豆青、天青、灰青、虾青等七大类 。这些不同色调的釉 , 它们的质感也各不相同 。有人认为 , 色调和质感上的差异可能是不同的配方所造成的 , 但是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 , 各种汝官窑釉所用的配方是同一类型的配方 , 它们的化学组成 , 除了个别例外 , 没有明显差别 。至于个别数据差别稍大 , 那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 包括原料的不均匀性、样品本身存在的不均匀性以及测试方法的不同等等 。
汝窑到底是因谁人而盛行?

文章插图
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 , 梦到雨过天晴 , 远处天空的天青色 , 醒后他要求造瓷“雨过天晴云破处” , 发誓要让工匠烧制出这样令其着迷的瓷器 , 最 后汝州工匠技高一筹 , 从此 , 世上多了一种传世瓷器———汝窑瓷器 , 天青色釉也成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
【汝窑到底是因谁人而盛行?】汝窑在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 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约20年间 , 北宋朝廷认为定瓷有芒 , 令在汝州建窑 , 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 , 汝瓷由此而生 。时至今日 , 传世汝瓷已不足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