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的艺术特性

【钧瓷的艺术特性】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县 , 宋称钧州 , 故名钧窑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 窑址分布于禹县钧台、神镇和八卦洞附近 。钧窑始烧于唐 , 兴盛于北宋晚期 , 其黄金时代大约在北宋宋徽宗时期(1101~1125年) , 有着“釉具五色 , 艳丽绝伦”的美名 。

钧瓷的艺术特性

文章插图
北宋钧窑做到窑变可控 , 蚯蚓走泥纹是其特征之一 。用气泡串起一条条呈立体状的蚯蚓奔爬 , 蛙卵纹 , 鱼卵纹包裹正欲孵化而出的鱼籽 , 等等 。北宋钧瓷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在于它对釉面随心所欲的表现力 。钧 , 即重量 , 北宋早期官窑钧瓷分量沉重 。中华瓷文化的传统风格就是外表朴实而内秀其中 。所谓“华夷光暗滋”的含蓄内敛 , 道出了宋瓷的本质特点 。五代柴窑瓷器发色的鲜美以及色调的神奇变化 , 是中国瓷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牌 。在柴窑瓷的光辉照耀下 , 宋 , 元瓷艺向着风格不同 , 但技艺精深非凡的道路上发展 。掀开了中国瓷艺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原创一直贯穿始终 , 原创是瓷艺生命的灵魂 。一个“隐”一个“显” , 道出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内在本质 。从石器时代东方人便对玉石内蕴的无穷魅力深深吸引 , 拓展了东方人领悟自然奥秘宽度与厚度 。可是直到如今 , 西方人仍然认为只有闪闪发光的东西才有价值 。对自然环境的细微观察 , 并在瓷器上把它们表现出来 , 是钧瓷的核心技术所在 。这种表现艺术的高度让人惊叹 , 并一直是贯穿北宋和南宋宫廷制瓷的主流技术 。瓷器纹理从北宋的“隐”到南宋的“显” , 以至官窑 , 哥窑纹理的表面形式对元代瓷艺产生了直接影响 。
目前 , 对宋钧瓷的“紫口铁足”形成机理 ,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 “胎质含铁量大 , 高温烧造过程中铁无素被氧化呈现紫褐色” , 造成其出现“紫口铁足”的现象 。笔者对所藏的两件宋钧瓷观察发现 , “紫口”颜色较深 , 底足“铁色”亦深 , 二器的“紫口铁足”现象都比较明显 。但是 , 其形成机理与胎内铁元素氧化呈色理论不附 。对花口洗的“紫口”及粘连部位露出的较明显的“护胎釉”对比分析认为 , 宋钧瓷的“紫口铁足”现象应是施用的褐色“护胎釉”所致 。观察表明 , 粘连处的“护胎釉”颜色与器口边缘、底足呈色基本一致 , 只是口部由于被薄釉遮盖后所呈现的“紫色”要略浅一些 。因此 , “紫口”的形成应是高温下釉料流淌 , 口沿处釉料稀薄而呈现出褐色“护胎釉”的颜色 , 并非胎质内铁元素氧化所为 。
钧瓷的艺术特性

文章插图
钧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 , 它是在建窑以及耀州窑的风格上建立而成的 , 钧窑风格独特 , 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 有着极 致的工艺 。钧窑瓷器的纹理、造型等方面都是无可仿造的 。尤其是北宋官窑钧瓷 , 它的纹理以及发色可以说是北宋瓷器工艺的最 高水平的体现 。
钧瓷以窑变为神 。烧制中同施一种釉 , 一经烧成即呈五光十色 。故云“入窑 一色 , 出窑万彩” 。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 , 形成了色彩变幻无究的神奇 , 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 , 五彩渗化 , 相映生辉 。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 , 耐人寻味 , 并辄有新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