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及风俗

有关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
为网友们解答有关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的知识内容,关于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及风俗,接下来小编就来介绍 。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及风俗

文章插图
1、【清明节习俗起源】:
(1)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2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
(3)《汉书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
2、习俗内容:
(1)扫墓祭祖:清明祭祖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据考古,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
(2)踏青: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 。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及风俗】(3)插柳:清明时节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据说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 。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