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皮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三重孤独”( 二 )


02、第二层孤独:自我设限

从《绿皮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三重孤独”

文章插图

如果谢利的第一层孤独,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而他的第二层孤独,却是来自于自己,来自内心,来自于自我设下的重重限制 。在认识托尼之前,谢利是个活得很精致的人,但精致很有可能是一个牢笼 。谢利第一次出场,住在自己的“城堡里”,房间里布置考究,而谢利本人,则穿戴如国王,高高在上地审视着前来面试的托尼 。谢利永远衣着得体,走路气宇轩昂,有着上层社会对于自己的重重标准 。比如,面对歧视他的人依然笑脸相迎,比如,当托尼在停车场偷了一块小石头时,他坚持要他还回去,再比如,他不吃炸鸡,更不知道托尼如何在没有刀叉的情况下把一整桶炸鸡吞进肚子里 。
精致本没有错,但精致意味着很多“不可以”、“不能做”、“不得体”……这些一个个“不”字,会强加给自己各种各样无形的标准,从而拒绝很多可能性,很多让自己快乐的机会,而把自己锁在一个名叫“精致”的华美城堡里 。
城堡很美,但很孤独 。

从《绿皮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三重孤独”

文章插图

影片让人印象最深地一个片段,托尼教谢利用手吃炸鸡 。谢利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在托尼的坚持下,拿起了炸鸡,却又无从下手 。翘着兰花指咬下了第一口,而后,慢慢放下戒备,越吃越开心 。直到最后,可以学着托尼的样子,啃下大块的炸鸡,然后把吃剩的骨头,潇洒地扔在车窗外 。野蛮吗?有一点 。不礼貌吗?也有一点 。

从《绿皮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三重孤独”

文章插图

但是,这是我们在影片中,第一次看到谢利笑得那么开心、那么放肆、那么毫无戒备 。很多时候,走出自我设下的许多条条框框,人的孤独感真的就会少很多 。
03、第三层孤独:自我认知的迷茫
从《绿皮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三重孤独”

文章插图

影片中,在一次谢利和托尼发生冲突后,谢利近乎绝望地喊出一句话:“如果我不够黑,但我也不够白,而我又不够像男人,那么你告诉我,我到底是谁?”在电影院里,听到谢利的这句灵魂拷问,内心瞬间被击中,眼泪随之落下 。尽管在别人看来,谢利高高在上,是顶级的钢琴家,别人都尊称他一句“谢利博士” 。但是,因为肤色,他永远没法真正进入主流的白人社会,别人请他去演奏,不过是为了彰显自己品味高雅,在内心,并无高看谢利一分 。而对于黑人而言,谢利又太过优秀,太过富有,他没有办法理解生活在底层的黑人生活,也被黑人所排斥 。所以,他把自己夹在了“不黑不白”的境地,连自己都搞不清自己是谁?
他的孤独,也必然内心最深处的挣扎 。

从《绿皮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三重孤独”

文章插图

这让我想起以前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同班同学,有一个美国姑娘 。姑娘很想打入英国同学的世界,所以,拼命地学了一个地道的英音 。但勤奋并没有让她如愿以偿,反而导致了“英国同学不喜欢她,美国同学瞧不起她”的尴尬境地 。在两个世界摇摆,又无法真正走入任何一个世界,会让一个人失去更大的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从而导致自我认知的迷茫 。这种迷茫,怕是一个人所能体会到的最深沉的孤独 。
04、孤独,有解吗?
从《绿皮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三重孤独”

文章插图

这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他把一个人的孤独在“笑泪参半”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谢利的身上,看到自己孤独的影子,你也可能感受过:苦苦挣扎,却始终被自己喜欢的圈子所排斥 。因为种种莫名奇妙的自我设定,比如一定要温柔、一定要优秀、一定要时时刻刻保持积极,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又被孤独笼罩 。你也可能在那么一瞬间或者很长的一段时间,感到深深的迷茫,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要走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