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皮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三重孤独”


从《绿皮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三重孤独”

文章插图

早起,去看《绿皮书》,因为它的好口碑 。看罢,有笑有泪,很精彩,很温暖,值得推荐 。《绿皮书》讲述的是美国黑人钢琴演奏家唐 谢利和他的白人司机托尼利普之间的故事 。谢利和托尼,一个住在城堡里,是受人追捧的钢琴演奏家,一个是白人混混,靠着在夜总会做保镖和跟人比拼“谁汉堡吃的更多”聊以生活 。

从《绿皮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三重孤独”

文章插图

托尼是混迹于美国最底层的人,说话粗鲁、行为暴力,常常为生计发愁,却对家庭异常温柔,有深爱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 。谢利有天赋、有名气、有财富,住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的公寓里,却活得异常孤独,需要依靠每日喝下一整瓶苏格兰威士忌来安慰自己孤独的心 。原本是两个社会地位悬殊太多的人,因为唐谢利要到“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部巡演,需要有人做司机并保护自己的安全,找到了托尼,两个人的生命从此有了交集 。
两个人的结合,是碰撞、了解并走入对方世界的过程 。
从一开始的彼此不接纳,托尼原本有着严重的种族歧视,而谢利对于托尼粗俗的生活习惯亦不敢恭维 。
但是两个人为期8周的旅程,让彼此逐渐接纳对方 。
托尼教会了谢利用手吃炸鸡,遇事除了忍,还有别的解决方式 。
谢利教会了托尼给妻子写温情款款、文采飞扬的家信 。
在这个充满着冲突、温情与欢笑的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谢利的孤独 。
他的孤独,来自于天生的黑色皮肤所带来的被歧视,来自于他的设限重重的内心,也来自于自我身份的迷茫 。
这构成了他的三重孤独 。
01、第一重孤独:被歧视
从《绿皮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三重孤独”

文章插图

《绿皮书》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平权运动高潮到来的前夜 。黑人钢琴家谢利原本可以在纽约华丽舞台上享受万人追捧,却坚持要到种族歧视严重的南部巡演,不为名利,只为打破偏见 。他的天赋和精湛的钢琴弹奏技艺被上流的白人社会追捧,人们花重金听他弹刚琴,来证明自己的高雅,却从未真正的接受过他 。
谢利受到的排挤和歧视几乎是我难以想象的 。到当地演出,只能住廉价的黑人旅店,连司机都比他住的好 。在受邀的白人家里演奏,却不可以用卫生间,谢利只好驱车回自己住的酒店用卫生间,再返回,接着演奏 。在受邀的酒店演奏,却不被允许在酒店的餐厅用餐,只能到附近黑人专用的餐厅就餐 。甚至想买西装都不能用更衣室,哪怕作为尊贵的客人受邀演出,安排给他的所谓“化妆间”都仅仅是酒店的杂物间而已 。安安稳稳的在路上开车赶路,也会碰到“日落镇”,所谓日落镇,指天黑后禁止黑人进入的城镇 。
……

从《绿皮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三重孤独”

文章插图

所以,哪怕谢利有着美国最顶级钢琴家的身份,人们尊称他为谢利博士,却仅仅因为肤色,吃穿住行,样样受尽歧视 。尽管如此,还要尽可能地克制,对邀请他的人笑脸相迎,保持应有的优雅和体面 。他的样子,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个拼命想融入大家的小朋友,拿出了家里最好的玩具和零食,却依旧被冷冷地抛在一边 。一个人,是孤独的 。但更孤独的是,有人热闹着,而你却如石子一般被踢在一边,被认为不配进入他们的世界,只能独自孤独 。
这便是谢利的第一层孤独,在一个“白人至上”的社会里,被排挤、被歧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