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难以启齿的暗示性语录


成年人难以启齿的暗示性语录

文章插图
人 , 社群动物 。
日常交际、说话沟通总要考虑到听者的感受 , 过分直接 , 容易被误读 , 自己被误伤 。
不如用隐晦点的方式 , 说说“真心话” , 避免大家关系变得难堪尴尬 。
《别输在不会表达上》一书中说:“有些事情摆在台面上讲 , 可能不大合适 , 含蓄的表达尤为重要 。
含蓄说话 , 是一种留有余地的做法 , 有利于改善彼此的关系 。”
“有话不直说” , 是当代聪明的成年男女懂得的默契 , 约定俗成的潜规矩 。
谁不懂一两句暗示性语言 , 就别怪傻傻的啥都分不清 。
今天就跟大家说说 , 生活中最常见的四句暗示性语言 , 洞悉它的真实含义 , 正确解读它的用意 。
01.“在吗?”=有事要拜托你社交软件沟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在吗” , 吊足所有人的胃口:
l 谁啊?翻看聊天记录 , 根本没和对方有啥太多交集 。
l 无事不登三宝殿 , 千百年没聊过天的人这时候冒出来 , 来者不善啊!
l 最烦这种开场白!要不回他“我不在”?
这句看似很有礼貌的打招呼措辞 , 背后藏着无数的深意 , 结合问的人的身份和来路 , 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
不仅让收到的人满脑子问号 , 搞不懂对方究竟想说什么;更容易逼疯“强迫症”:有话直说 , 别整这些虚的!
成年人难以启齿的暗示性语录

文章插图
朋友是小有名气的创业家 , 赚了钱 , 在同龄人中有一定影响力 。
一次大晚上 , 他收到一位广漂多年的大学同学的信息 , 开场白就是一句“在吗” 。
出于经商的敏感性 , 他隐隐约约猜到这两个字背后暗藏的深意 , 心想大概率是有事相求 。
果不其然 , 对方过一会丢来几句话:
“老家给爸妈买了新房子 , 搞装修差点尾款 。”
“手头有点紧 。”
“想跟老同学借点钱 , 下个月还 。”
看吧!就说肯定有事要拜托自己 , 不然也不会大半夜来这么一句话 。
为什么关系不熟的人 , 最喜欢用这种方式开场?
从沟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 “在吗”这类的表达是一种试探性提问 。
这两个字就像敲门一样 , 先试探性地敲一声 , 没回应就先不打扰 , 只有敲开门了 , 才会继续说下去 。
为了避免过分直接遭到拒绝 , 提问者往往喜欢用这种方式化被动为主动 , 先给对方预热 , 再提出自己的需求 。
至于回不回 , 就看听者的态度了 。
02.下次一定=下下次也不一定“下次是哪次?改天是哪天?以后是多久?”
“下次是25点 , 改天是星期八 , 以后是13月 。”
前者是托词 , 后者是潜台词 , 反映出来的就是“随缘、不确定、看心情 , 永远不” 。
作家苏岑曾直接点破社交场上的“假亲密” , 她说:
“有一种亲密如此疏远 , 比如:改天有空聚、下次一定来 。人人都说改天有空聚 , 但改天永远没空过 。人人都说下次一定来 , 但下次从没有来过 。”
深以为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