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钧窑

有人认为钧窑的必备特点就是釉面具有“蚯蚓走泥纹”,这不完全正确,只能说是特点之一 。

神秘的钧窑

文章插图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钧窑的釉色,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窑变现象,因此每件器物的釉色各不相同,尤以红、紫为经典釉色,灿如晚霞,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因此,对钧窑的评价有“钧瓷无对、窑变无 双”之说 。
钧窑生产的发展时期 。金世宗继位后,大力发展生产,河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新的发展 。此时,钧窑产品逐渐丰富,质量依然精美,天青釉钧瓷的釉色明丽光亮,显得较强艳,开始加施形状规整的红彩(图十) 。除钧釉瓷、青釉瓷外,白釉和黑釉瓷器的数量开始增加 。在金代,钧釉瓷从供应上层的高 档瓷器,逐渐演变成既美观、又易于制作的大众化产品 。因此,这一时期成为钧窑中落以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
神秘的钧窑

文章插图
蚯蚓走泥纹是在釉层干燥时或者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釉汁流入填补裂缝而形成的 。蚯蚓走泥纹的形成既不是釉料填充干燥时或烧造过程中出现的裂缝,也不是釉料交错流淌痕迹,似乎是釉料混合不均,熔点低且高温流动性强的釉料比较集中,在高温环境下自然熔融形成的 。钧窑器配制色釉,法用调和,不加研乳,颜料与釉汁未能十分熔合,经火乃现离合状态,致有大如‘蚯蚓走泥纹’,然此为钧器所特有 。而其它各窑,如汝、官、龙泉等,其配制色釉之法,则调和后,再加研乳,颜料釉汁务令熔合,虽其性仍在,经火后或不免有纹,但细如‘蟹爪’行迹矣” 。
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 。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 。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
神秘的钧窑

文章插图
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 。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州市故名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亦称“均窑”、“钧州窑” 。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经历宋金至元代 。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境内有窑地近一百处 以小白峪历史最早 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 。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 。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 具代表性之一窑址发掘出土数以千计供宫廷陈设用的这类瓷器器物底部各刻一个从一到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 。绝大多数窑均烧窑器物天蓝、月白釉较多 。一部分窑址还发现烧磁州窑白地黑花、三彩、红绿彩等品种其中以扒村窑质 量 最 好 。钧窑传世不多评价甚高 。
【神秘的钧窑】明代仿宋钧瓷很少见,世上论述不多,文献也难觅其踪,但它的存在,特别是其仿宋的效果,那种老道精湛的技艺,确实为后世仿钧瓷树起一杆旗帜,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明代仿宋钧瓷主要集中于明中前期,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到宣德时可以说为明代瓷器的最 佳典范,所以钧瓷能在这一时期有好的仿造效果是有其根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