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谈谈“我是谁”


心理游戏:谈谈“我是谁”

文章插图
心理游戏
先做一个心理游戏:
请拿出一张纸,在上面连续写五个“我是……”的句子 。
要求以“我是”两字开头,然后将句子补充完整 。不必多加思索,想到什么写什么 。
写完后,再看下面的文章 。
在我的课堂上,我常常会与我的听众们做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 。这个游戏来自于塞斯顿的人格测试,原始的测试是测量是完成20道“我是……”的句子,其目的是通过一个人对自我的描述,试图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考察 。
我把它用到自己的课堂上,为了时间更为经济,常常减少到5个句子,而且,我不想进行人格测试,我更重要的目的是想探讨一下人们是如何进行自我定位的,而这种定位又会反映出什么 。
下面以“中小学教师”为为例:
在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课堂上,当一个老师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她)常常想起来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一名男(女)老师” 。在对这句话进行解释时,我常常会说,“哦,首先,在你的生活中,工作是第一位的,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因为你先用自己的职业身份‘是一名教师’来定位自己 。”接下来,我会开一点玩笑,“另外,说明你的性取向正确,说出自己男(女)性的身份,应该不会有同性恋的倾向 。”虽然我说得不错,但解释得有些无聊,大家也会赴之一笑 。
在第一个“我是……”句子完成之后,内容便五花八门起来:
有的会说:“我是一个长头发的人,我是一个戴眼镜的人”
随之解释,“你用自身的外在形象来定位自己,说明你是一个关注自己身体意象的人,换句活说,你是一个爱美的人” 。
有的会说:“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我是一缕阳光”
随之解释,“你用一些非现实的东西来定位自己,说明你是一个浪漫而又温情的人,但这样的表述不能太多,太多则说明你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人了” 。
有的会说:“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是一个爱逛街的人”
随之解释,“你在自身定位中用了业余爱好来定位自己,说明你的业余生活并不寂寞,而且,你的业余爱好也在你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
教师们随口造着句子,我也半凭专业半凭经验地解释着,课堂中是有些热闹的 。
当然,将“我是……”补充成完整的一句话所反映的现实绝不象操作起来那样简单 。五个简单的句子,但它反映的是你之所以成为你自己的原因 。你所完成的句子,会下意识地表露出来你自身的定位,你生活的重点 。
从这一点看,有些老师的句子虽然不很特别,但有两类人的回答是让人担心的 。
① 第一类是,有的老师在造句子时,所有的五个句子都用自身职业定位自己,都和自己的工作有关:
  • 我是一名老师,
  • 我是一名男老师,
  •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
  •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数学老师,
  • 我是一名十年教龄老教师……
对这样的老师来说,五个句子都和自己的教师职业有关,无疑,他是把工作放在了第一位,值得肯定,但他的自我中除了工作,竟无其它 。这样的教师,生活肯定是单一而缺少变化的,辛苦而得不到舒缓的 。
② 还有一类,将所有的句子都与自身的社会角色有关:
  • 我是学生的老师,
  • 我是父母的儿子;
  • 我是女儿的父亲,
  • 我是朋友的朋友……
几个简单的句子,用自身的角色来定位自己反映的是该名教师对自身社会角色的重视,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说,他是在为别人而活,他生活的目标就是能不能成为别人的好老师,好儿子,好父亲,好朋友,在他的生活中,已经没有了他自己,这样的人,当然会活得很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