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小朋友玩


学会与小朋友玩

文章插图


能够独立行走以后的贝贝,由于活动范围的扩大,开始接触社会,产生了参加活动的愿望 。同时,他也会显得很难与别人分享和合作,可能还会表现出敌对情绪 。2-3岁的贝贝好象特别难管,常常“倔头倔脑”,要他这样,他偏要那样,真的很使父母头痛,简直对他没办法 。但是,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当他在同别的小朋友游戏时会变得相对乖巧一些 。
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贝贝交往的对象逐渐在扩大,他已经不能满足于同父母的交往,需要与同伴一起游戏的时间会越来越多 。父母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同小伙伴游戏 。在游戏中,让孩子逐渐学会与人分享和合作 。在伙伴群体中,孩子渐渐变得独立了,对其他的孩子也更开放,更富有同情心 。




找小朋友去
关注母婴接触的关键期





和一位初为人母的朋友聊天时,她感叹到:“你的宝宝可真幸福,因为你是心理学博士,可以直接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宝宝身上,我看你们宝宝就特别健康、聪明,我一定要多向你讨教 。”女儿确实健康、活泼、可爱,只是我很难断定其中到底多少是因为我这个“博士妈”的功劳 。
宝宝是在预产期那天准时“报到”的,“是妹妹呀!”护士告诉我 。在听到她的哭声几分钟后,护士就把小宝宝抱到我身边,让她吸吮乳头 。呀!真是个小丑丑(这是我给宝宝准备的小名),一睁眼,额头上全是皱纹 。看着她就是一剂最好的镇痛药,产后的缝针之痛都不算什么了 。
在2小时的观察期间,宝宝都安安静静地趴在我胸前吃奶,偶尔“呀--”地招呼一声,真让我欣慰不已 。我知道,她也许正在经历出生后的第一个着急期哩!
关键期理论是奥地利习性学家劳伦茨提出来的 。
有一阵,劳伦茨身后老是寸步不离地跟着一队摇摇摆摆的小鸭子,因为这群小鸭子在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就是劳伦茨 。别小看这群鸭子,它们使劳伦茨获得了诺贝尔奖--分据此提出了关键期理论,即小鸭子的这种先天学习(他称之为“印刻”现象)只在其出生后一个短暂的关键期内发生,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并形成永久性依恋 。
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就不再出现这么好的学习时机 。
婴儿是不是也存在关键期?回答是肯定的 。有心理学家提出:婴儿出生后几个小时是与母亲接触的关键期 。他们进行了试验:两组刚出生的婴儿,一组与母亲接触时间短,一组与母亲接触时间长 。结果,在关键期内长时间接触婴儿的母亲对孩子关心较多,抱孩子的时间和次数更多,她们时常抚摸孩子,并与之交流目光,较少把孩子留给他人照料 。
在关键期内与母亲接触较多的孩子,在5岁时表现的智商也较接触少的孩子高 。
我为自己能住进这个妇产科医院感到庆幸,因为它实行母婴同房,这对母婴关键期内的接触很重要,既能够帮助我加深对宝宝的感情和了解,又能帮助宝宝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刚刚从妈妈“宫殿”中来到人世的宝宝,一出生就被放到我温暖的胸怀中,这不仅能帮助她更好地应付全新的环境:温度的变化、自由的呼吸、与母体的脱离等,在那里,她还能一如既往地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她感到安全 。
有些不知所措的女儿就这样渐渐安静下来,香甜地吸吮着乳汁 。
在这关键的几小时内,我克服了产后的种种不适,尽量和宝宝多渠道沟通:多抱她,睡觉时也让她躺在我身边,以让她熟悉我的气味--后来我发现,如果把我穿过的衣服放在她的枕边,会让她睡得更踏实 。用手轻轻触摸她,既给她皮肤以刺激,也让她适应我的抚摸;在她醒来时,对她说说悄悄话,这种亲切的“交谈”,能促使她尽快辨认出我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