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大图 馆藏汝瓷赏析

汝窑的釉色和质感同其它历代名窑青瓷有一定差别 。例如钧窑的天青釉是青中带蓝 , 还伴有乳光现象 , 而汝窑的天青釉则是纯正的青绿色 , 不带蓝味 , 也没有乳光现象;又如民汝窑极大部分都是玻璃釉 , 没有玉质感釉 。总的说来 , 汝窑的釉色和质感受有其自身的特点 , 可以作为鉴定标准之一 。

高清大图 馆藏汝瓷赏析

文章插图
事实上 , 对于汝窑数量究竟有多少的问题 , 目前学界最乐观的统计数字认为是有79件 , 而比较常被提及的说法是65件 , 这是1987年 , 上海博物馆出了一本书《汝窑的发现》 , 这本书提到了汝窑的数量 , 认为全球公开出版物中提到的汝瓷一共有65 件 。所以 , 65这个数字变得深入人心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个统计数字在慢慢的上升 , 散见各方的观点有67件、67件半、不超过70件、79件等几种说法 , 但归根结底 , 从60多件到70多件 , 并没有动摇“汝窑存世量极少”的说法 。
汝窑以传承艺术为己任 , 采用传统手工制作陶瓷方法 , 制作一个陶瓷的工序高达十三道 , 包括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成瓷、成瓷缺陷的修补 , 做工精细 , 设计唯美、承艺汝瓷以“釉色层”领 先 , 器型古朴典雅得当 , 光润有度 , 由于汝瓷釉层厚 , 常有开片如鱼鳞、蝉翼状 , 久用之后茶色会着附于裂纹处 , 形成不规则的变换交错的花纹 , 故而手感润滑如脂 , 似玉非玉之美 。宋人欧阳修在《归田集》中对汝窑的论述:汝窑瓷真正最美的就是釉 , 不是天青色 , 而是粉翠 , 也就是今所说的翠青色 。而汝瓷真正的瓷色是半瓷化作的 , 玻化不明显 , 器身不透光亮 , 因此不排除后人把珍品当作“陶”而丢弃 , 故存世甚稀 。而《清波杂 志》里宋人周辉对汝窑的精述 , 汝瓷以釉取胜 , 当代青瓷不能同比 , 真品釉色青中泛滥、纯净、温润 , 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 , 它既不同钧瓷的乳光 , 也不同哥窑的脂光 , 而是一种类似古玉般内蕴的光泽 。当时汝瓷是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 , 近尤难得 。现从文献可知 , 汝瓷也可民用 , 绝非“严禁民用”之说 。对自藏汝窑瓷及由此对整个汝窑作较全面简述的则是明代学者高濂的《燕闲清赏笺》中提及 , “汝窑 , 余尝见之 , 实为玛瑙末入釉 , 汁水莹厚如堆脂 , 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 , 其釉色有天青、粉青 , 还有葱绿和天蓝等 。粉青为上 , 天蓝弥足珍贵 。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 , 釉面可视碧玉 , 也不为过 。所有历代青瓷应以汝窑为冠 。”
高清大图 馆藏汝瓷赏析

文章插图
汝窑有什么特征呢?古书上记载得比较含糊 , 说有"蟹爪纹" 。蟹爪纹说得非常抽象 , 书上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楚 , 大致就是说那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的 , 我们看大闸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 , 就是那个感觉 。
强调汝窑器的上述特征是其精品所有 。汝窑烧制始于宋初 , 盛于北宋晚期 。窑口在河南的宝丰、临汝等地 , 其中的宝丰清凉寺窑在北宋晚期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作为御窑 , 专为宫廷烧造瓷器 , 是“贡器” , 所以有官窑性质 。其造型端庄大方 , 古朴典雅 , 工艺考究 , 胎质细腻 , 应该称作“汝官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