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汝瓷

宋代汝窑瓷器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 。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汝州张公巷宋代汝窑瓷器,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 。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

难得一见,汝瓷

文章插图
北宋中期 。宋仁宗天圣元年至宋神宗元丰八年(1023-1085)前后历时62年,为汝窑发展成熟期 。属民窑 。造型有碗、盘、盅、外壁刻 。以简单的莲瓣装饰,内壁往往刻幅射状直线纹 。碗心印团菊,内壁刻有水藻纹 。刻花协调,线条流畅 。具有造型多样,注重装饰,刻花线条流畅,釉色莹润,开篇密布的特点 。
中国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到现代 。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 。影响最 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这些著 名的瓷窑都为朝廷烧造瓷器,供皇帝和大臣们享用 。考古界与收藏界一般称之为“官窑瓷器”,简称官窑 。作为大窑场,各个瓷窑还烧造更多的供民用的大路货即商品瓷,这类产品在数量上要比贡瓷大得多,即所谓“民窑瓷器”,简称民窑 。送入朝廷的瓷器一般讲都是精品,但朝廷还要挑选,即“御拣”,御拣合格后留用,不合格的或销毁(如钧窑器),或“方许出卖”(如汝窑器) 。
【难得一见,汝瓷】
难得一见,汝瓷

文章插图
汝窑是裹足烧、芝麻钉 。所谓“裹足烧”,非常专 业,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过来 。“芝麻钉”,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来,把瓷器支在空中烧,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是非常讲究的工艺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汝窑是个夹生胎,没烧熟,有点儿像夹生馒头 。为什么要夹生呢?就是汝窑不能烧熟,如果烧熟了,它的釉色就达不到那么漂亮了 。烧汝窑的温度不能达到1300度,到1200多度就行了 。有时在艺术的追求上,就不能严格遵循科学的规律了 。
制作汝窑瓷器时,工人们为了提高它的颜值,决定将底部尽可能全部上釉 。但是稍微动动脑筋就知道,底部上满釉的瓷器不能直接放在窑里或者匣钵里烧 。如果大喇喇往窑里、匣钵里一放,烧成之后,器物和窑底、匣钵共同经受了烈火的考验,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粘在一起分不开,那就尴尬了 。
难得一见,汝瓷

文章插图
我们在鉴藏古物的时候,应以唯物辩证法来求知事物 。范围先生在《中国文物报》发表的《宋汝古瓷亲历记》中对鉴别汝窑器最为显著的特征的注释为,在器物口沿部分缩釉点比较多,而且也常能见到胎骨 。相比之下,如今的仿品大都看不到那些非常自然有趣而大小不同的缩釉点 。而汝州亨通汝瓷研究所所长李延怀先生认为,胎质疏松为汝官窑胎的另一特征 。没有很好的烧结度,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 。《收藏家》第77期论汝窑独特之处,最根本反映在釉面方面 。汝瓷的胎质,至少需要1300度才能够致密 。正缘于此,其烧制成本极其昂贵 。而鉴赏家何伯也表示,似陶非陶的汝窑在烧制时,为迁就其釉,胎就不能致密化 。这也正是其烧造了20年胎釉配方仍不匹配,而被汴京官窑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