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性格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在这里说一个新罗的高僧元晓大师的逸事 。
有一天,元晓大师和义湘大师一起踏上了去唐朝游学的路途 。途中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山洞中留宿 。由于白天路途太辛苦,到半夜的时候,元晓大师口渴难耐,醒了 。在黑暗的山洞中一阵摸索后,他摸到了一个盛满水的水瓢,拿起来咕噜咕噜喝了一通,然后满意地躺下继续睡觉 。
第二天义湘大师也想找水喝,元晓大师就把水瓢递给他说:“这里还有点昨夜我喝剩的水 。”这时,元晓大师才发现,原来那个盛水的东西不是水瓢,而是个骷髅,而且里面的水已经发臭了 。元晓大师突然感觉非常恶心,昨夜喝的水也一下子全吐了出来 。
通过这件事,元晓大师有了许多顿悟,他决定不去唐朝了,于是直接回到了新罗 。
元晓大师到底顿悟到了什么呢?或许他有许多更深刻的顿悟,但我最关注的是下面这一点——
心灵框架不是天生就固定的,而是会改变的 。
当以为是盛在水瓢里的水时,就感觉到水是甘甜的;而当发现原来是盛在骷髅里的水时,甘甜的水马上就变成了令人作呕的水了 。不管是夜里还是凌晨,水是一样的水,但看水的心灵框架改变了,所以水就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水了 。
今年初播放的一部叫《心灵框架》的纪录片中,也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这个实验一时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
实验中,主办单位让参加者喝下一种普通的牛奶,但告诉他们说是“减肥牛奶”,喝完后问他们的感受 。结果参加者都说“非常爽口,非常清淡” 。
就在这时,有一个事先安排好的参加者作出呕吐状,然后摔倒了 。这时参加者都推翻了刚才自己说的话,说他们感觉非常恶心、难受,甚至有的参加者身上还起了荨麻疹 。
由此可知,新鲜的普通牛奶在人们的心中,既能成为减肥牛奶,也能成为变质的牛奶,这全是因为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
心灵框架的形成过程
心灵框架虽然会在瞬间突然改变,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心灵框架通常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因为心灵框架就如同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框架”,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 。
举例来说,一到陌生的环境中,就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好的人,会认为“世界是个可怕而恐怖的地方”;而对于一个一到陌生的地方,就睁大眼睛四处寻找“这地方有没有新鲜好玩的东西”的人来说,“世界真是个新鲜而好玩的地方” 。
这样的两个人,由于看待世界的心灵框架不同,即使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
那么为什么每个人的心灵框架都各不相同呢?
就如元晓大师所悟出的那样,心灵框架不是天生就固定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 。心灵框架的形成过程因人而异,而孩子的心灵框架是由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决定的 。
对于幼儿来说,父母就是世界,所以婴儿就会认为,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就是人对待世界的全部方式 。若是孩子哪一天突然发现,连父母都不可信了,那么他就会认为“世界上任何人都不可信” 。
据精神分析学家斯科特·帕克所说,一个因对父母产生过多的失望和反感,最终导致对整个世界都失望和反感的孩子来说,在和其他有权威的人,如警察、老师、雇主等相处时,也必然会发生矛盾 。这种矛盾会让孩子更加坚定自己的心灵框架:“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信任!”
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大难题之一:攻击性 。攻击性是人类战胜其他动物所必须具备的本能,人类因为有了这种本能才能生存,而如果健康地培养这种攻击性,它会成为使人得以优异发展的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