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

【教训】儿子两岁时 , 有个小故事 。
有一天 , 他对一只会叫的火炉(烧蜂窝煤的)感了兴趣 , 那个圆圆的家伙(水壶)会叫 , 下面也有个东西 , 是热的 , 就总想去看看摸摸 , 家里人的办法是把他抱着 , 远离火炉 , 免得烫着 。我想这不是好办法 , 大人总有一不小心的时候 , 应该让孩子知道那玩意儿“不友好”就行了 。
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了他的心思 , 对他说:“你想摸摸这个东西 , 是吗?来吧 。”他当然伸出了手 , 这时 , 我捏着他的一个手指头 , 有意地让它在炉子身上多停了几秒钟 , 他马上缩回了手 , 疑惑而害怕 。这时 , 我告诉他:“这个东西叫火炉 , 咬了你的手了吧 , 还想摸吗?”他使劲地摇了摇头 。
半天后 , 他的手指头竟然出现了一个小水泡 , 妻子为这把我教训了一顿 。我嘴上软 , 心里硬——甭教训我 , 这是给孩子教训呢!一个直接而简单的教训胜过多少言语 , 一个亲身体验的深刻的教训抵得多少教育!
教训 , 不仅仅是训诫孩子 , 这不能 , 那不行 , 这不是成功的教育 。最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不落痕迹的影响 , 而不是一种教条的标语口号式的教育 。
给孩子以教训 , 应当是自然的、形象的 , 在孩子最想尝试、实践的时刻 , 让他接触、体会、自省、自悟 , 这可是一种教育 。假如孩子不知水性 , 把他强按进水中 , 教他水火无情 , 岂又不是形而上学的教育了 。
教训 , 实质上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世界的过程与活动 , 虽然它的结果可能是痛苦的、失败的 , 甚至是不幸的 , 但正是教训 , 才能给孩子以一种警醒的教育力量 。看到外国妈妈拒绝帮助自己跌倒的孩子爬起来 , 只是在旁边鼓励他 , 这也是一种教训 , 一种哲理的生活教育 。当父母年迈时 , 有谁能帮助你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呢 , 只能是你自己 。
“教”本来是个象形字 , 意思是一个成人手拿木棒儿在示范 , 在传授“抓、放牧、打”等 , 充满着实践的意味 。“训”自然就是用言语来传授生活生存的内容 。
二者合起来 , 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就是“身教+言教” 。其中“身教”既指施教者示范 , 又指受教者的躬身践行 。
今天 , 我们倡导的游戏活动是教育 , 真诚是教育 , 尊重是教育等 , 其实教育的内涵比这些要丰富得多 。适当的拒绝、冷落、经历失败、教训等都是教育 。
一位美国作家曾经深情地回忆自己小时候学习写作的情景:当他把自己的第一首小诗呈现给母亲时 , 妈妈夸奖他棒极了;可是当他把他拿给他父亲看时 , 父亲却说:实在是糟糕透了!这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但就是母亲的鼓励与父亲的挑剔中 , 他成长为一个著名的作家 。作家本人不得不承认 , 如果没有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 , 他也许不能成为一名作家 。
当然 , 给孩子以教训 , 不能简单地理解让孩子吃苦头 , 关键在于要帮助孩子找原因 , 鼓励孩子自己想出办法 , 解决问题 , 此外也应该教给孩子必要的安全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