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家里的“黏人宝宝”( 二 )


适度焦虑的积极意义
分离焦虑是儿童离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父母、家庭和熟悉的环境时,产生的强烈不安情绪 。适度的分离焦虑具有积极意义,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里程碑--
自我保护功能
婴幼儿对陌生人和环境一旦感到不安全,他的哭闹是在向家长发信号:"我感到不对劲儿了,快来保护我!"所以,这时看护者千万不要太冷淡,以所谓"锻炼"孩子的意志和胆量的名义而故意对他不理不睬,这样会使孩子失去对亲人对世界的信任感,让初来人世的他背上沉重的心理负荷 。
智力发展的标志
产生分离焦虑说明孩子已经能把熟人和生人区分开来,能把熟悉的地方和陌生的地方区分开来,这是他们的智慧和社会性继续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果孩子到了3岁还不能产生"分离焦虑",说明他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如自闭症等 。
可见,家长要认识到分离焦虑的积极意义,对之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妈妈上班前,宝宝自然要经受"分离焦虑",妈妈也会随之产生"教育焦虑",可是就在这母婴双焦虑的"阵痛"中,宝宝一点一点进步,母亲也将会更成熟,感谢适度焦虑(没到恐惧的严重程度)给亲子共同成长带来的契机吧!
防止过度焦虑
分离焦虑虽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它毕竟表现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作为家长要注意防止过度焦虑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影响心理健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3岁左右的婴幼儿面临的基本发展任务是消除不信任感并产生信任感 。如果孩子没有安全地度过分离焦虑,说明他对周围的新人和新环境是不信任的,缺乏安全感,这使他无法与别人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这不利于他社会性和个性的正常发展 。
影响发展机会
分离焦虑比较厉害会限制孩子的正常活动,比如参与同伴的游戏或跟其他成人的互动,不利于宝宝社会性发展,因而失去许多有利于自己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机会 。
专家建议:怎样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
对于职场妈妈来说,每天起码有8个小时不在家,因此平时很少有时间照顾宝宝、陪宝宝做游戏、跟宝宝进行交流,亲子之间很难建立起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于是这些宝宝大多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一旦妈妈离开视线,就极度恐惧,哭闹不止 。妈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与宝宝建立起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尽量满足宝宝的情感需求,让宝宝逐步建立起安全依恋
妈妈下班回家不管有多累,一进门最好能先给宝宝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香吻,尽量抽出时间来陪宝宝说说话,玩玩游戏,逐步在与宝宝的互动中为宝宝建立起安全感 。
积极创设分离的机会,培养互相信任的感受
请不要总围着宝宝转,要多给宝宝一些独立的机会 。在与宝宝分离时,妈妈要用商量的语气,提前跟宝宝说清楚,让他明白"我只是暂时离开,一会儿就回来" 。妈妈要面带微笑、声音轻柔,使分离变得很自然,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传给孩子 。妈妈最好在每次离开前和宝宝约定好回家的时间,并且一定要守时 。这样宝宝慢慢就会懂得妈妈现在走了,一会儿还会回来的,渐渐地就不再恐惧和哭闹了 。
尝试使用游戏方式对宝宝进行渐进式的分离训练
比如妈妈和宝宝在家可以玩捉迷藏的游戏,这样宝宝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短暂分离,慢慢习惯和妈妈分离 。还有妈妈和宝宝玩玩具的时候,可以先陪宝宝玩一会儿,然后用宝宝最喜欢的玩具设计一个宝宝可以自己玩的游戏,引导宝宝投入到游戏中,觉得没有妈妈在身边自己也可以玩得很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