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的评价及鉴别

清中早期的大型田黄章早在2008年上拍西泠,当时的成 交价为431万,再次出现在拍场则是今年的北京保利春怕,价格翻了近四倍,1610万元成 交 。除了绝 佳的质地和雕工外,他最值得研究的地方在于它很有可能是后来成为怡亲王的康熙朝十三阿哥允祥之物,但是否如此,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的佐证了 。

田黄的评价及鉴别

文章插图
田黄究竟从何而得名?简而言之,在稻田里发现的黄 色彩石 。田黄之所以珍 稀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福建寿山村一条小溪两旁数里狭长的水田底下砂层才有 。且经过数百年来的连续掘采,寿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无数次,如今已开采殆尽,上乘的田黄早已是无价之宝 。古时即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而今已该是“两”对“斤”了,故田黄的价格涨势迅猛 。
众所周知,田黄被称为“石帝” 。满清一代,几乎所有的田黄艺术品都流向了宫廷,民间的田黄珍品少得可怜 。清朝衰微之后,江苏人陈伯亮才在尚古斋中,见到皇 室的田黄绝品:“大如皇帝之玺,上镌‘怡亲王宝’四字,狮钮,极诙奇,高四寸半,围径尺四寸半……石质滑腻如脂、拊不留手……”此外,还有一方“色尤浓艳,蒸栗不足以譬其什一 。钮作老凤引雏形……”的“和硕亲王鉴赏书画印记”的田黄印章 。从“世袭罔替”的铁帽子怡亲王,到生而尊贵的和硕亲王,都以使用田黄印章为尚,依稀可见当年满清皇 室对于田黄的热切 。
田黄的评价及鉴别

文章插图
前几年,不少当地村民以采石为生,每日几乎全村出动,希望能找到田黄,可是哪怕用水枪冲洗,筛子筛选,也很难有所收获,甚至连两三克的田黄都已经绝迹 。因为田黄是零星地埋藏在地下,没有矿脉,没有规律,更加没有办法勘探,所以只能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人工挖掘,村民们挖土、抽水、筛土,犹如淘金 。
【田黄的评价及鉴别】丝指的是萝卜纹,丝有很多种,也是判定田黄开门与否的一个特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田黄都具备丝的,相反很多凝腻的美丽的好田黄是看不到丝的 。丝是高山系的特征,如高山石,坑头石,荔枝,鲎箕,鸡母窝等等都具备丝,而且有些丝是跟皮一起长出来的.于是坑头田及上板田中丝比较清晰,到了中板和下板,丝反而不是很清晰,因为中下板的田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有些石坑头上板的田石带进来的,有些是周围矿脉(如杜陵)掉进田坑中形成的,更有些是 大段溪及大洋溪中带进来的外来母矿石(如房栊岩,老龄及其它)到田坑中形成的,这种田黄要么看不到丝,要么丝的形态各异 。
田黄的评价及鉴别

文章插图
田黄的母石为山料,呈棱角状,经过重力与水流的搬运及磨蚀作用,其棱角逐渐圆化,形成形态多样、大小不一的卵石(独石),呈次棱角状或次圆状 。如果发现棱角尖锐或浑圆光滑的“田黄”就值得怀疑,可能为掘性石或山料磨制而成,但如果在加工过程中破坏了其原形就难以识别了 。田黄一般为几十克至几百克,超过千克的非常罕见,几公斤的田黄应值得警惕 。
田黄是因色黄而得名,表皮多具不透明或微透明淡黄 色层,亦有黑、白等色皮 。肌理玲珑澄澈,萝卜纹纤细而密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以石材的色相分黄金黄、鸡油黄、橘皮黄、枇杷黄、桂花黄、熟栗黄、杏花黄、肥皂黄、糖棵黄以及桐油黄等多种 。其中以枇杷黄 色最正,属田黄之标准 。黄金黄 色嫩质灵,在强光下金光灿烂,十分高 贵,价格也最昂贵 。桐油黄又叫“桐油地”,顾名思义如煮熟的桐油,色黯质粗,属田黄之下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