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名将李信率20万秦军灭楚,结果大败而归,李信后来结局如何?( 二 )


文章插图
而秦始皇之所以如此做,我想应该是秦始皇意识到,李信之所以战败,责任并不全在于他,而是另有其他两个原因 。
1、楚国外戚的临阵倒戈 。从有限的记载来看,李信攻楚可以说是先胜后败,战争前期进展极为顺利,战局的转折点就在于昌平君的突然背叛,导致李信陷入了腹背受敌境地,这才有了李信撤军反攻郢陈,结果反被前后夹击的结果 。

秦国名将李信率20万秦军灭楚,结果大败而归,李信后来结局如何?

文章插图
战国中后期,由于秦楚两国的长期联姻,秦国存在非常强的楚国外戚集团,前有秦昭襄王时期的宣太后和魏冉、芈戎集团,后有秦孝文王时期的华阳夫人、阳泉君集团,秦始皇时期的昌平君、昌文君同样如此 。两人虽然出身楚国,但却长期在秦国为官,且在嫪毐叛乱事件中立下大功,因而极受秦始皇宠信 。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将王贲攻楚,夺取郢陈等地,昌平君于是被秦始皇派去安抚新占领的郢陈等楚地 。令人没想到的是,就在李信率兵攻打楚国之际,昌平君却突然在郢陈起兵反秦,这是导致李信战败的重要客观原因,因而李信的战败可以说是有情可原 。
或许正因如此,在王翦率兵第二次攻打楚国,并重新攻占郢陈之地,并俘虏了楚王负刍后,秦始皇回头就把同样是楚国外戚的昌文君给杀了 。
秦国名将李信率20万秦军灭楚,结果大败而归,李信后来结局如何?

文章插图
2、秦始皇的用人失误 。我们知道,从秦始皇攻灭韩国,拉开统一天下的序幕开始,秦国的统一战争步伐几乎从未停止,即使秦国的动员能力再强,在接连对外发动战争的情况下,秦国的用兵压力恐怕也是极为严重的 。
就战争进程而言,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相对较为顺利,但这并不代表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就是一帆风顺,虽然六国已经很难对秦国造成威胁,但民间对秦国的反抗却几乎从未停止 。而就在秦国发兵攻楚前夕,原韩国的都城新郑地区便爆发了反秦叛乱,而也正因如此,秦始皇不得不留一部分兵力来巩固已占领地区,这同样加剧了秦国调兵的压力 。
秦始皇选择不用王翦而用李信,恐怕也与此有关,毕竟要调用六十万军队攻楚,即使秦国国力再强,压力也太大了 。此外,王翦等老将的逐渐老去,以及秦始皇正式执政后需要提拔一批新的将领,恐怕也是秦始皇选用李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李信的战败,可以说也是有秦始皇用人失误的因素在,这恐怕也是秦始皇在得知李信战败后,亲自跑去向王翦道歉的原因 。
秦国名将李信率20万秦军灭楚,结果大败而归,李信后来结局如何?

文章插图
或许正是由于以上两点原因,秦始皇对战败的李信并未太过苛责,只是予以了降职处分 。而在之后秦国攻打辽东和攻灭齐国的战争中,仍然允许其率兵出征,虽然仅仅是作为王贲的副将,但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并未彻底放弃李信 。
此外,由于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距离战国末期太过久远,很多资料已经难以考证,因此对于部分历史人物的生卒年分记载极为模糊,例如战国四大名将的出生日期全都不详,甚至连汉高祖刘邦的出生时间都无法确定,而除了非正常死亡的白起和李牧之外,正常死亡的王翦去世时间同样没有记载 。因此,由于《史记》并未提到李信之死,那么李信大概了应该是善终了 。
诚征优秀稿件:投稿指南
相关推荐: 死了7000多八旗,让雍正心惊胆寒?和通泊为何是清军最大惨败
编者按:关于清准战争中的最大败绩——雍正九年(1731年)的和通泊之战,网络上常有损兵三万,五万,北京旗人家家戴孝的说法 。但根据原始档案记录,清军此战出兵总共一万人,其中阵亡、被俘7226名,损失在70%以上,逃出者也大多带伤 。才损失了7000多人,为什么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