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怎么辨别钧瓷的真假?教你简单的窍门

数字钧官窑 。北宋后期,为宫廷烧制养植奇花异草专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器物底部刻有从一到十的数字,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 。相传底部刻有一、三、五、七、九单数的为红釉,二、四、六、八、十双数的为青色釉 。钧官窑的数字都刻在护胎釉之下,刻在护胎釉之上的应为后世补刻 。有些器物上还刻有"奉华殿"、"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宫"等宫廷庭院名称,有些为北宋刻制,有些是清代乾隆朝宫廷造办处后刻 。乾隆皇帝十分珍爱宋代瓷器,赏玩之余,让造办处工匠在很多宫廷收藏的器物上,题刻了大量御制诗文,从而成为宫廷收藏宋代名窑的佐证 。

在家里怎么辨别钧瓷的真假?教你简单的窍门

文章插图
明钧瓷除上述釉色外,还有天青色点缀紫斑的情况 。其胎土为灰、褐黑色,极细腻 。造型模仿宋钧,有琮式瓶、玉壶春瓶、高脚盘、荷叶盖罐、荷叶大盘、鼓钉洗等 。胎体坚致下坠沉重,大多属于陈设瓷 。釉面平滑光亮 。其紫斑红如鸡血,散杂着蓝紫纹络 。施釉至足墙上际,底也施釉且底釉多含糊米色,和宋代偶有虾青色不同 。釉面纹络为密集状下淌泪痕纹 。瓶罐类胎内有螺旋纹和乳突痕 。其中最有特征的地方是口沿边角器内存在密集铁晶花(或称铁锈花) 。肉眼看为一个个小亮斑,但用30倍放大镜看,这些铁晶花呈现花瓣如一朵朵盛开的银亮色花 。这一明显特征在历代钧瓷中为独 一 无 二者,也成为后代瓷不可仿因素 。
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 。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 。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
在家里怎么辨别钧瓷的真假?教你简单的窍门

文章插图
很多馆藏钧窑的釉面是不具有走泥纹的 。因为在当时的官窑,力求釉色均匀,但由于少数器皿在烧制中的窑温、釉色原料配比、烧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釉面在温度中的变化还原不一,才形成了走泥纹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传统钧瓷瑰丽多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 。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
金灭亡后的蒙古时期到元代前期,是钧窑的繁荣时期 。第三期包括了钧窑的繁荣期和衰落期 。钧窑继北宋末期生产淡雅精美钧釉瓷的生产高峰后,再一次进入生产的高峰时期 。此期的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巨大,影响广远,在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 。钧瓷的影响在元代达到了最 高点,目前发现的元代生产钧釉瓷的窑场达数百个 。第三期前段为蒙古时期到元代前期,代表了这种繁荣景象 。这期地层出土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都是最丰富的,钧釉器釉色变化丰富,天青釉的器物有所减少,月白色开始较多地出现(图三),还有紫蓝色(图十一)、褐绿色等,釉色变幻多端,釉的流动性很强,一件器物上不同部位也会因釉层的厚薄和烧成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色彩,过渡部分还常有白色或灰蓝色的针状结晶,即所谓的“兔丝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