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不是钧窑!关于认识钧窑的几个误区,科普贴

钧窑传世品颇多,且窑址发掘工作也有过多次,窑址的时代从宋代到元明时期,而其周边窑业的情况也逐渐开始清晰起来,这些无疑都是推动钧窑源流研究的因素 。

这真的不是钧窑!关于认识钧窑的几个误区,科普贴

文章插图
目前,对宋钧瓷的“紫口铁足”形成机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胎质含铁量大,高温烧造过程中铁无素被氧化呈现紫褐色”,造成其出现“紫口铁足”的现象 。笔者对所藏的两件宋钧瓷观察发现,“紫口”颜色较深,底足“铁色”亦深,二器的“紫口铁足”现象都比较明显 。但是,其形成机理与胎内铁元素氧化呈色理论不附 。对花口洗的“紫口”及粘连部位露出的较明显的“护胎釉”对比分析认为,宋钧瓷的“紫口铁足”现象应是施用的褐色“护胎釉”所致 。观察表明,粘连处的“护胎釉”颜色与器口边缘、底足呈色基本一致,只是口部由于被薄釉遮盖后所呈现的“紫色”要略浅一些 。因此,“紫口”的形成应是高温下釉料流淌,口沿处釉料稀薄而呈现出褐色“护胎釉”的颜色,并非胎质内铁元素氧化所为 。
钧窑以其神奇窑变釉色技术著称于世,宋人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其釉色的灵动微妙 。在烧制中,瓷匠将铜元素掺入配料中以呈色 。烧制出来的钧瓷釉色,千变万化,红、蓝、紫等多种颜色交相融汇,流光溢彩 。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独 一 无 二的,世人皆称“钧瓷无 双,窑变无 双”或“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
这真的不是钧窑!关于认识钧窑的几个误区,科普贴

文章插图
钧瓷以窑变为神 。烧制中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呈五光十色 。故云“入窑 一色,出窑万彩” 。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幻无究的神奇,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 。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并辄有新意 。
【这真的不是钧窑!关于认识钧窑的几个误区,科普贴】宋官钧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釉则利用铁、铜的不同特点,以高温还原焰烧出铜红窑变或纯天青、月白等多种色釉,改变了以往单色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此花盆瑰丽的玫瑰紫釉及花瓣式的造型使其愈显精美、华贵 。
这真的不是钧窑!关于认识钧窑的几个误区,科普贴

文章插图
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县,宋称钧州,故名钧窑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分布于禹县钧台、神镇和八卦洞附近 。钧窑始烧于唐,兴盛于北宋晚期,其黄金时代大约在北宋宋徽宗时期(1101~1125年),有着“釉具五色,艳丽绝伦”的美名 。
北宋钧窑做到窑变可控,蚯蚓走泥纹是其特征之一 。用气泡串起一条条呈立体状的蚯蚓奔爬,蛙卵纹,鱼卵纹包裹正欲孵化而出的鱼籽,等等 。北宋钧瓷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在于它对釉面随心所欲的表现力 。钧,即重量,北宋早期官窑钧瓷分量沉重 。中华瓷文化的传统风格就是外表朴实而内秀其中 。所谓“华夷光暗滋”的含蓄内敛,道出了宋瓷的本质特点 。五代柴窑瓷器发色的鲜美以及色调的神奇变化,是中国瓷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牌 。在柴窑瓷的光辉照耀下,宋,元瓷艺向着风格不同,但技艺精深非凡的道路上发展 。掀开了中国瓷艺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原创一直贯穿始终,原创是瓷艺生命的灵魂 。一个“隐”一个“显”,道出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内在本质 。从石器时代东方人便对玉石内蕴的无穷魅力深深吸引,拓展了东方人领悟自然奥秘宽度与厚度 。可是直到如今,西方人仍然认为只有闪闪发光的东西才有价值 。对自然环境的细微观察,并在瓷器上把它们表现出来,是钧瓷的核心技术所在 。这种表现艺术的高度让人惊叹,并一直是贯穿北宋和南宋宫廷制瓷的主流技术 。瓷器纹理从北宋的“隐”到南宋的“显”,以至官窑,哥窑纹理的表面形式对元代瓷艺产生了直接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