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钧瓷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瓷坯先经素烧稍冷后上釉正烧,釉层较厚 。在烧造过程中,里面含有多量的磷酸钙物质,焙烧时釉层断裂,釉料沸腾滚动 。由于各种元素重量不等,釉面沸腾时,重量较轻的向上翻滚,比重大的元素如铜、铁则向下流淌,在釉层里形成深色的沟槽;窑变慢慢熄灭,釉面逐渐停止沸腾,高低补齐之后,釉层里往往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线条,屈曲蟠蜒,如“蚯蚓走泥”这个特点为钧窑独有 。器物底足施满釉后又抹掉,烧成后成为棕黄 色 。由于钧瓷釉质肥厚失透,刻、划、印花不宜显露,所以钧瓷以釉色取胜 。它区别于其他的瓷器釉色,富有创造性,风格独具,在陶瓷的釉色美上开启了新的艺术境界 。

中国钧瓷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文章插图
钧瓷的最 大特色在于窑变,所谓“钧瓷无 双,窑变无对”,说的就是钧瓷烧出来以后精美绝伦,色彩五彩缤纷,人力不可为,与汝、哥、官、定诸窑合称五大名窑,同时又因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五大名窑之首 。
钧瓷真品釉面上的块状窑变斑为紫红色;仿品的窑变斑不是偏浅就是过深 。仿品的胎色较之真品稍浅,同时由于古代胎泥淘练的工序繁复,所以胎质细腻致密,而现代钧瓷的胎泥淘练较为简单,胎质断面有时有杂质或产生孔隙 。现代仿钧瓷器大部分都达不到宋钧制作工整、釉色玉润晶莹的工艺效果,大多仿品只是比较接近于金、元时期的钧瓷风格,但胎、釉与金、元时期相比又显得较单薄 。
中国钧瓷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文章插图
钧窑的工艺中有一点不同,它是乳浊釉,一种不透明的釉 。官窑、哥窑、汝窑,都属于透明的玻璃釉,釉是透亮的;钧窑不是玻璃釉,是乳浊釉 。乳浊釉的好处就是遮盖力强,能够把胎土彻底遮盖住 。这是一个优点,但同时又导致产生一个缺点,就是钧窑对胎的要求不高,疏松或粗糙的胎都能被釉盖住 。从民窑的钧窑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现象 。
宋朝时的钧瓷当以北宋末年徽宗赵佶执时期最为典型,是钧瓷发展史中最为灿烂的阶段,这与崇尚道教,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有着密切联系 。这位历史上的昏君,虽治国无方,却对艺术有着独特的钟爱和天赋,尤爱钧瓷别具的神韵 。因此钧瓷以瑰丽多变的釉色、庄重古朴的造型、特殊的审美风仪,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别具个性的治世思惟,卓立瓷林、入主宫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御用珍品——“君王之瓷” 。
中国钧瓷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文章插图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 。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 。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 。产品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釉为乳浊,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烛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熔合的玫瑰紫色;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这是宋钧瓷特征之一 。
【中国钧瓷没有最贵,只有更贵】钧瓷出现之初,主要生产盘、碗、盆、罐、瓶、炉等,用于日常生活需要 。唐代以前,我国陶瓷制品的釉色比较单调,基本以南方青、北方白为主 。到了唐代,陶瓷工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制瓷工匠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青色,开始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工匠们通过在黑釉、褐釉、茶叶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过高温烧制,终于出现了灰蓝、乳白色的大块彩斑和流纹,这就是花瓷,也就是陶瓷史学界所说的“唐钧” 。到了北宋时期,工匠们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在青釉中加入微量元素铜,成功烧制出高温窑变铜红釉 。这时的钧瓷,逐渐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展示出了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和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