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罗圈婴儿被绑腿 险成瘸子

【为防罗圈婴儿被绑腿 险成瘸子】“我们那儿都讲 , 防止罗圈腿 , 要把孩子的腿绑直 。可没想到 , 就是这个讲究差点害了闺女一辈子 。”1月10日 , 4岁患儿的家长、来自菏泽的李女士后怕地说道 。有调查显示 , 采取紧绑腿的襁褓方式的地区 , 该病发病率高出十倍左右 。该病若不及时干预 , 可能会给患儿造成终生残疾 。
案例:为防罗圈绑孩子腿 , 险酿终生悲剧李女士告诉采访人员 , 她来自菏泽郓城 。在当地有这样一种观念 , 那就是“小孩腿不绑直 , 就会长成罗圈腿” , “所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给她绑腿 。”最初 , 李女士并没发现这种襁褓方式有什么不妥 , 可当孩子慢慢学走路时 , 一些异常开始出现 。“一开始 , 我们家里人都没注意 , 是邻居提醒 , 说我们闺女走路有点长短腿 , 有点瘸似的 。”一直到女儿3岁多 , 李女士一家才真正意识到女儿的异常 。“后来去了好多医院检查 , 最后在省立医院确诊是髋关节脱位 。”李女士说 , “当时大夫就说 , 绑腿可能是让孩子得这个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发现得比较晚 , 已经错过了矫正时机 , 李女士的女儿最终只能靠手术治疗 。“好在还能手术 。”让李女士一家感到庆幸的是 , 术后患儿恢复良好 , “现在如果不很仔细看 , 闺女和正常孩子一样 , 要是再耽误 , 孩子可能就终生残疾了 。”治疗取得比较不错的效果后 , 李女士这才反思“绑腿”的弊端 。“后来大夫给讲解说 , 孩子小的时候 , 韧带很松 , 绑紧了很容易造成脱位 , 脱臼了还不容易发现 。大夫还说 , 绑腿也不一定能避免罗圈腿 。”其实 , 有李女士这样经历的患儿家长不在少数 。1月10日 , “一步之家”髋关节脱位病友会在山东省立医院正式成立 。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髋关节脱位患儿与其家长 , 大都有类似的经历 。调查:紧绑腿婴儿“脱胯”发病高十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 也就是俗称的脱胯 , 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畸形 。”医生解释说 , 该病是指股骨头在关节囊内丧失其与髋臼的正常关系 , 以致在出生前及出生后不能正常发育 。该病对儿童发育影响较大 , 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 , 有许多理论阐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 , 如机械因素、内分泌诱导的关节松弛、原发性髋臼发育不良和遗传因素等 。“其中 , 臀位分娩的婴儿 , 该病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头位产的 。”医生说 , 这是因为臀位产时胎儿会受到异常屈髋力等 。除了遗传、环境等因素外 , 生活习惯尤其是襁褓习惯也是造成该病的重要原因 。统计显示 , 习惯背婴儿的民族该病发生率低 , 而喜欢用捆绑方法的民族 , 其发生率明显增高 。一些家长受“小孩腿不绑直 , 就会长成罗圈腿”的错误观念影响 , 普遍采用“蜡烛包”、紧绑腿的不良襁褓养育方式 , 造成股骨头从关节窝脱出 。传统的“蜡烛包”襁褓方式 , 是指把宝宝的胳膊、腿拉直 , 然后紧紧地用小被子包住 。据说 , 这样能防止宝宝长大出现罗圈腿 。但其实这种襁褓方式不仅可能影响宝宝肺部发育 , 还可能诱发新生儿髋关节脱位 , 影响髋臼的发育 。“此外 , 该病还更钟情于女孩 。调查发现 , 女孩的发病率约是男孩的6-8倍 。”女孩高发 , 可能因激素等原因 , 女孩的韧带相比男孩更为松弛 , 髋关节脱位发生几率更高 。提醒:发现早了只需矫正晚了后果严重“除了发病率挺高 , 该病更重要的危害是发现不够及时 。”医生说 , 该病初期症状不明显 , 家长很难注意 , “往往是到了孩子会走路时 , 由邻居或其他人提醒 , 家长才注意到 。可到了这时再干预治疗 , 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据介绍 , 跛行常是该病患儿就诊时家长的唯一主诉 。“如果是一侧脱位 , 就是跛行 。”医生边说边演示了起来 , “如果是双侧脱位则表现为‘鸭步’ , 就是像小鸭子走路一样 , 患儿臀部明显后突 , 腰前凸增大 。”医生介绍 , 最好的治疗时机是婴儿出生6周以内就佩戴挽具进行干预 。“发现得越早、干预得越早 , 效果越好 , 如果及早干预 , 能有95%的患儿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但如果发现得晚 , 或不能正确治疗 , 可能会造成孩子残疾等严重后果 。”对如何才能更早发现“小儿脱胯” , 医生提醒 , 如果是还不会走的孩子 , 此类儿童往往有大腿皮纹不对称 , 双下肢不等长 , 脚尖的位置不对称等症状;如果是会走的孩子 , 一侧髋关节脱位表现有跛行 , 下肢不等长等 , 双侧脱位者行走时身体来回摇摆 , 表现为“鸭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