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中作乐:心态的最佳“落点”( 二 )


另外 , 淡中作乐可以避免管理风险 。
有一个说法 , 菲律宾猎人诱捕猴子时 , 先把花生米放进一个肚子大、颈子小的瓶子里 , 当猴子去抓花生米的时候 , 爪子必握成拳状 , 而这个瓶口刚好可以将猴子握拳的爪子卡住 。于是 , 猴子要么撒开逃命 , 要么攥着花生米被困住 。可惜的是 , 猴子们几乎都不舍得扔掉到手的花生米 , 而终被猎人们抓住 。
作为企业管理者 , 也要对自己面对的种种诱惑进行管理 。“淡中作乐”的底色 , 显然能够大大增加这种自我管理的成功率 。
总之 , “不痴不聋 , 不堪做大家翁” 。管理者就是个要有藏污纳垢容量、平心静气状态、敢于割舍的勇气 , 以及细水长流般耐心的角色 。而这样的角色 , 没有对诸事淡然处之的心理能力 , 就找不到精神世界的最佳“落点” 。
“平淡”的功夫
对于平淡的功夫 , 中国哲学史大家冯友兰曾讲过一个故事:
“一小儿走路 , 为一石所绊倒 , 此小儿必大怒而恨此石 。
但一成人为一石所绊倒 , 则并不怒 , 不恨此石……其所以如此者 , 因小儿对于此石无了解 , 以为此石有意和他捣乱 , 所以恨之 。而成人对石有了解 , 知石是无知之物 , 绝不会有意与他捣乱 , 所以并不恨之 。”
冯先生是在说一个什么道理呢?——对于事情背后的道理有了解 , 进而不为事情所累 , 才能“看得破” 。这也是冯先生强调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以理化情 。
也可以发挥一下:
如果一个管理者对某事放不下 , 做不到淡然处之 , 那么一定是对此事背后的道理了解得还不够 。
另外 , 除了“以理化情”外 , 对于平淡的功夫 , 传统哲学里还有很多非常好的比喻 , 例如:庄子把心比喻成镜子 。
《庄子 。应帝王》说:“圣人之用心若镜 , 不将不迎 , 应而不藏 , 故能胜物而不伤 。”就是说 , 一个人的心对外界事物的感知 , 应该像镜子一样 , 一个东西到镜子前 , 镜子自然就“照到”它 , 但照到之前镜子并不会提前做些什么“欢迎” , 东西挪开后 , 镜子也不会去“送” 。
一个人若心如明镜 , 对各种事情并无“迎来送往” , 则真就“终日挥形 , 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 , 而淡然自若”了 。当然 , 这是个对理想状态的比喻 。
“作乐”的功夫
平淡与“作乐”的关系更像个良性循环的架构 。可能您会觉得笔者对平淡用的笔墨更多 , 那是因为平淡更难 。而作乐的意义 , 并不亚于平淡 。
据说心理学里有一个最“残酷”的实验 , 让被实验者单独处在一个黑屋子里 , 躺在一个舒服的大椅子上 , 每天到点都会好吃好喝地送来 。这个实验一开始很多人报名 , 以为是件美事 。但实验开始之后 , 被实验者叫苦不迭 , 痛苦程度甚至超过了实验组织者的想像 。痛苦原因很简单——黑屋子里对人产生刺激的信息被减少到了极限 。
“刺激”这个词 , 平时被人们说起来可能不是个好词 , 但好的状态恰恰必须有好的刺激 , 以及好的娱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