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怎么鉴定怎么去研究

【元青花怎么鉴定怎么去研究】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 。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 。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 。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 。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 。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 具时代特色 。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

元青花怎么鉴定怎么去研究

文章插图
元青花就有一种莫名的神秘,或许是因为元青花是名品名声太大却所见者少 。就“青花”这个名字本身其实就是极富意境的 。青花其实是一种釉下的蓝彩,但是与其他中国古代陶瓷品种不同,她没有用工艺本身来命名,比方同样创烧于元代,以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为彩料绘于瓷器胎坯表面,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被称为“釉里红” 。然而同样的流程,仅仅是将成色剂换成了含氧化钴的矿物颜料,这样的青花瓷却并未叫做“釉里蓝” 。这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人赋予青花瓷的遐想,所以起了一个极富意境的名字 。
元青花的真假是可以区分的 。元青花的认定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为什么搞不明白呢?科技手段很难实现吗?谁,又为什么在缔造元青花不可认识的神话?我想其中的原因有3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都认为元青花十分稀 少,导致价格很高,早期鉴定都说这是全世界的第几件,几千万元拍卖了,现在反悔,就会有高价购买者回来算账;一些专家撰写的文章、书稿都已成为公开言论,“人物题材的元青花只有8件” ,话都说出去了,再改口有损声誉;关系买卖利益,也不能讲,个别专家自己就从文物贩子手里买元青花,或是让弟 子、亲戚开店从国内市场大量收购,还有的在浙江、福建、江西购买后运到香港做生意 。现在有争议,不是应该调查研究和学术讨论吗?展出、对照、举证、评判、辩论、机检,都可以把事情弄得水落石出 。这涉及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啊!因此,我坚决主张要有个争议的平台,而不是一锤子砸死 。
元青花怎么鉴定怎么去研究

文章插图
元青花釉色可以分为这个卵青色和青白色,青白釉,又称影青釉,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 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 。卵白釉,釉面手感温润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如过于光亮或有较强的光亮点,则值得考虑 。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 。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
元青花怎么鉴定怎么去研究

文章插图
元青花绝不可能是这六十年才出现在市场上 。从元代到1952年之间,难道就一件也不出现?只不过出现的时候,要么不认,觉得是新的,要么就归到永宣时期去了 。跟传统认识相反的器物一定是不对的,所以,一定是器物错了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据传呢,戴维德瓶曾经卖到当年的古玩城:琉璃厂,那里所有的行家看完之后,都觉得东西挺好的,就是那个款写着“至正十一年”,我师傅曾经说过没有元青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