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家长要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文章插图

孩子有时有小病小痛,父母给他处理一下就行,不一定非要上医院,这时,父母扮演的是“家庭医生”角色 。但从全面来讲,父母扮演“家庭医生”这个角色,不仅要医治孩子身体上的小病小痛,还要医治孩子心理上的小病小痛,也就是说父母要扮演孩子的心理保健医生角色 。
1、通过反射情感的方法,安抚委屈的孩子
孩子受到委屈时,父母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当时的心情 。当孩子向你表达某种感受时,你可用孩子的原话表示你对他的理解 。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作反射情感 。
如,小勇从幼儿园回家后,一直不高兴,妈妈问他出了什么事,小勇说:“今天下午,明明不是我打刘娟的,可是老师硬说是我打的,真气人!”这时,我们可以接着说:“明明不是你打的,老师硬说是你打的,是气人!”小勇觉得父母是站在自己一边的,气也就慢慢地消了 。又如,孩子告诉妈妈:“今天上课时我一直举手,可是牛老师就是不叫我回答问题 。
”这时,我们可以这样说:“是啊,一直举手不得回答问题,心里一定不好受!” 。
父母用孩子的原话,把孩子的情感反射出来或者将孩子潜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使抑郁的情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孩子的情绪便会趋向平静 。
【家长要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相反,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委屈的样子,一个劲地追问:“老师对你说了什么?!干了什么?!”,“你为什么不对老师说清楚?!你怎么这么蠢?!”
这种追问和责备,只会火上浇油,使孩子越加感到不满和委屈,使孩子负性情绪的能量成倍地增长,这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
2、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各种情绪的自然流露
与成人一样,孩子也具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他们的情绪是毫无掩饰的,敢爱敢恨敢说敢笑,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种优势,这种优势会使得孩子的各种情绪能量得到及时的宣泄,这当然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他们这些情绪的自然流露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只要不扰乱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伤及别人,就没有什么对和错之分 。
孩子情绪的自然流露应该得到鼓励,而不是压抑 。发脾气、反抗行为、哭泣、大声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当然,这里所提倡的情绪宣泄,与以哭闹为手段去达到某种不合理的需要是不一样的 。
有的年轻父母或者不了解情绪自然流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意义,或者缺乏相应的耐心,他们往往不允许孩子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孩子出现了不良的情绪时,他们强行地让孩子自我压抑,甚至有的父母还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自然流露 。有的男孩心里难过时大哭不已,往往会遭致父母们的讥笑或者斥责:“男子汉也哭,羞!
羞!!羞!!!”、“男子汉要坚强,不许哭!”如果长期地经常这样压抑自己或者受到压抑,最终将会使孩子不堪重负,而导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态发展 。孩子的残忍行为、强迫行为、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等等,很多时候就是其内心的紧张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或者正当的宣泄而造成的 。
3、通过玩具和游戏,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玩具不仅有玩耍功能,还具有对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的功能 。把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玩具 。
如,为缺乏耐性、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提供积木、棋类、串珠等需要“静心”的才能玩得好的玩具 。经常玩这类玩具,有利于培养毅力和注意的坚持性 。而这些玩具,对于那些性格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的的孩子来说,会更容易令他们沉迷于此,而失去许多与人交往的机会,孩子越是沉迷于此,他们就越发变得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