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上的"猫腻"--信息决胜


价格上的"猫腻"--信息决胜

文章插图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 。"先不说你能够赚多少钱,如果你能用1元钱买2元钱的东西,那么你的钱就会凭空多出了一倍 。
但是,这种好事儿真的能落到我们头上吗?是的,我们之所以以前不明白这回事,是因为我们不明白价格里面的"猫腻" 。
让我们来看看某超市因购进不合格豆制品引起消费者诉讼的事件 。上海的一家豆制品公司为降低成本,增加赢利,从小贩手里购进不合格的豆制品搭配着自己的产品送入某大型超市,结果消费者拉肚子,一查才知道真相 。以豆皮为例,上海的食品公司从小贩手中以每斤2元购得,按每斤3.5元卖给超市,超市再以每斤4.6元卖给消费者,价格上涨了130%!
这就是商品价格里面的"猫腻"!豆皮这一商品从小商人手中上涨70%到达食品公司手中,又上涨60%到达消费者手中,消费者花4.6元购得的是仅值2元的商品,消费者何以必须付出这样大的代价?加上产品品质的不合格带来的身体和精神的损害,代价则会更大 。
这种事情为什么会频频发生?说到底,还是信息不对称"惹的祸" 。
我们知道,价格垄断是以信息垄断为前提的,假若消费者知道豆制品的信息,那一定不会买这种商品 。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较高交易费用的产生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库特纳在他的作品里痛陈了价格垄断的弊端,他列举了许多例子:如利维牛仔在伦敦的售价是纽约的两倍;买同样的唱碟、洗衣机或洗碗机,英国的消费者花的英镑比美国消费者付出的美元要多--为什么一辆福特牌轿车在美国1万美元即可买下,在英国要花2万美元才能到手?中国上海大众的汽车以8000美元出口,但国内的消费者却要付12万元人民币 。
导致价格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长久以来的价格垄断 。
商品的价格为何一再抬高呢?其中蕴涵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我们知道,消费者要获得一件商品,需要通过许多的渠道,这些渠道就是商品的流通渠道,一般情况下是:产品的生产商--经销商(总代理商)--批发商(一级或多级)--零售商--无数分散的消费者个人 。在流通渠道中生产商是产生商品使用价值的供给者,而商品价值的形成,除生产商之外,还有许多的中间商,使得一件产品的厂价和零售价相差很大的 。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生产商与消费者双方之间关系的被阻隔,一件商品的售价,从厂家到消费者手中,价格上升了许多,有的甚至是以倍数增长,消费者购买到的商品都是物超所值,消费者多数的劳动成果(金钱)并没有付给产品本身,而是付给了渠道中各个层次的商人们 。
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运行中,在中间商中所占的交易费用有多大呢?打个比方说,在交易费用中,如果安利的成本和自己的利益占产品售价的49%,那么白猫洗洁精的产品通过中间商经销,其交易费用中,中间商至少要占到51%的幅度,由此可以让我们知道中间环节的交易费用是相当高昂的 。
可是消费者的选择和购买并不是为了经销商,而是为了选择生产商 。商人并没有创造价值,他们只是掌握了信息的一端,实际上正是因为信息的垄断才赋予商人向消费者获取利润的权利,商人获得的是一种信息租金 。
【价格上的"猫腻"--信息决胜】消费者在供大于求的市场条件下仍然不能克服信息弱势所带来的价格欺诈 。不仅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经常蒙受损失,生产商在对消费者信息的把握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对称信息的弱势,有时候真正的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而真正能提供满足的商品无法到达真正的需求者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