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能力 主体性教育

一是反思性教学主体合理性 。本书明确指出这种合理性以主体间性为基础 。主体间性是特定主体合理表现自身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达成理解的主客观统一性 。主体间性要求特定主体有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行为 。这种行为借助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角色扮演等再现反思性教学主体合理性 。
二是反思性教学目的合理性 。本书指出,教学主体要明确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的需要 。通常,教育目的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 。教学目的在教学计划中恰当定位,与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协调一致 。指导教学主体行动并转化为教学结果,从而实现自身的合理性 。
三是反思性教学的工具合理性 。本书将教学工具分为理论工具和实践工具 。

什么才是反思性教学?
我们通常认为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 。但事实并不如此,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反思性教学会使有害于学生的实践行为得到强化甚至合法化,会因损坏学生的利益而成为一种坏的教学 。因而,如果把反思性教学局限于技术的维度,从来没有对指导自己工作的目标和价值、对教学的背景提出过怀疑,或者从未检验过自己的教学假设,那么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思 。
【反思能力 主体性教育】因此,云南师范大学的吴敏利老师在结合国内外研究者的观点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后后指出: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自我评价的活动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过程;它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过程中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并让自己的内隐理论得到外化和修正,以及不断发展,同时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进步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