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 家孩子心灵的港湾


幼儿家庭教育 家孩子心灵的港湾

文章插图
前言:家不仅仅是我们歇息、遮风避雨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但是现在我们常常能够听到小朋友们说“不愿意回家”之类的话,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宝宝,使其不愿意回家了呢?
问题一:
父母一唱白脸一唱红脸
1、父母意见矛盾,孩子易养成逃避惯性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 。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 。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 。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 。
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 。

2、父母分歧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发展
此外,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还指出,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尽量把饭吃光 。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自我控制能力 。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无法发展 。

【幼儿家庭教育 家孩子心灵的港湾】改正办法:
虽然弥合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鸿沟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一点点的变化却能让家长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 。
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 。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 。
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
问题二:
家长动辄相互埋怨
“你怎么当妈的?孩子老是表现不好,你看不见啊?”明明(化名)的父亲大声嚷嚷 。“就知道说我,难道你当爸的不用负责任吗?你什么都不管,现在倒埋怨起我来了!”母亲也不甘示弱地反驳道 。
而明明则直勾勾地盯着电视节目 。于他,这样的情景早已见怪不怪 。母亲见到明明这幅模样就来气,冲他吼道:“不争气的东西!就是因为你!”明明关掉电视,在父母的相互谩骂声中摔门而出……
专家指出,父母互相埋怨,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
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自卑是最为普遍的心理特点,最坏的情况则是让他们走上歪路 。人生在世,孰能无错,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在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犯错误来获得成长 。然而,有些父母就如赵明的家长一样,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相互埋怨,把责任都推到对方的身上,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他们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责下去,就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