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鉴定的“铁律”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 。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

钧瓷鉴定的“铁律”

文章插图
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 。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 。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 。最著 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 。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
由于各地胎土不同,所烧钧瓷呈色也存在一定差异 。如浙江金华铁店窑烧制的钧瓷用黑或紫色胎土,所用乳浊釉瓷器与北方同时期的乳浊釉瓷器有明显的区别,铁店钧瓷的釉色大量的是天青和兰紫色乳光釉,没有带铜红斑彩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
钧瓷鉴定的“铁律”

文章插图
【钧瓷鉴定的“铁律”】钧窑之珍在于它釉色的变幻以及身世的显赫 。官钧瓷器生产受宫廷严控,成品经反复挑选合格方可选送宫中,不合格则砸碎就地深埋,不予流散民间,故钧瓷精品历朝历代深居宫中而世代辗转相传,也因而尽显神秘 。除此之外对烧窑工人的要求也很高,既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又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过去曾有“要想穷,烧钧红,十窑九不成”,“生在成型,死在烧成”,钧瓷烧成之难,可见一斑 。但一见成功的精品正像阿庆嫂说的那样:“如同常熟城里的美人,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其艺术价值无 与 伦 比 。故有人称赞钧瓷为“瓷中珍品”,“黄金有价钧无价”就是这个道理 。荀子语“役物与役于物”之论更是精辟,几乎可作为收藏者的座右铭 。那样一来,或役于物、或受役于物,其中滋味每个人尽可去尽情地体味 。收藏之乐趣,恰恰在于“收之在得”,收藏抵达这样的境界,需要耐心、需要从容、需要优雅的品位和沉静的心情 。拥有一件钧瓷意味着什么?均瓷色彩浑厚丰富,素有“钧不成对,窑变无 双”之说,你拿十万件钧瓷摆在一起,也决挑不出色彩图案完全一样的一对,就是全国一流的钧瓷艺术大师,也无法给你这个保证 。
自唐至元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唐钧、金钧、元钧即花瓷,或称为五色瓷,汝钧即汝瓷 。以至于到明崇祯时期,尚有“钧州有五色,即汝窑一类也”之说 。且北宋末年,钧瓷已被皇 室独占民间禁用,各种著述文献的作者亦无缘见到官钧,故已独具特色且以铜红釉为主的钧瓷不见于各种文献的记载已不是难于理解之事 。综上所述,从考古发掘及窖藏出土器物来看,存世宋钧与同时期的官窑、汝窑造型相同或相近,其题铭、款式、数字符号也与同时期汝、官等窑器的时代特征相符,其釉色亦与故宫博物院所存宋钧、金、元钧瓷相同 。所以,其生产年代可以确定无疑 。尽管钧窑不见于明代以前的文献记载,亦有可能明代以前的相关记载尚没有发现 。根据唐钧与汝钧的特征及考古发现,我们仍然可以得出结论:钧窑始于唐中后期,兴起于北宋中期,至北宋末年出现御用官窑,金元时期迅速扩张,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为全国陶瓷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
钧瓷鉴定的“铁律”

文章插图
钧瓷绚烂奇妙的颜色是在烧窑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钧无 双”也是钧窑很独特的特点,同样的器型,颜色都是各不相同的,当然并非是人工画上去的,那么美妙绝伦的色彩是人工也没有办法描绘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