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缺乏安全感的三种表现


宝宝在长成过程中,非常需要爸爸妈妈全身心周道的照顾 。
表现一:“害怕”或“害羞”的情绪
幼儿园里的新生杰杰小朋友,非常开朗,活跃,和小朋友们相处得相当不错,是个适应性很强的孩子 。不过,当和老师交流时,他就完全判若两人了:老师和他说话时,他就像做错事似的,马上将头低下来,眼睛一点也不敢看老师;小手不断地变换摆放位置,神情非常紧张的样子 。
老师提问时,明明他刚才和同伴们一起已经大声把答案都说出来了,可是只要老师请他单独回答,他马上就脸涨地通红,说话也结结巴巴、一字一顿了,声音小得象蚊子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他就是缺乏安全感,缺乏来自于老师的安全感 。因此,他在老师面前非常不自信,总是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生怕做错什么 。
引导原则:
抚爱式交流
当他与老师交流出现上述紧张表现时,首先:我装作“不知其然”的样子 。仅仅用“摸摸他的头、蹲下来亲切地看着他、对他和蔼地笑笑”等肢体语言或者表情回应他的紧张表现,也通过这些间接向他传达“老师是友善的”这个讯号,以“淡化”其不安的心理 。此时,我们若表现得很关注,或者用“语言”直接介入、问询的话,反而会促使其更加的紧张、不自在 。
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杰杰的反应是“戒备”的;而当我“第二次、第三次”依然向他如此传达友善的信号时,他也终于从半信半疑到完全接受了,他开始会用“微笑”回应老师了 。
心理疏导
在请他回答问题时,走到他跟前去,不断地用眼神、语言、肢体动作鼓励他 。当然,这种鼓励要包含着使孩子能够感受得到的真诚 。不论他讲得对或者错,老师都尽量寻找闪光点肯定他 。让他进一步体会到老师对其表扬的“真实性” 。家长来接他的时候,告诉家长他如何的棒,诸如:“杰杰非常不错”之类的话语 。
不久,在老师面前,杰杰的紧张表现缓解了 。回答问题从“结结巴巴”逐渐过渡到“完整的讲述”,而后“举手回答”且能“大声而完整地讲述”了 。有时候,杰杰还会跑到老师面前:冲老师笑笑或者拍拍老师后又走开了 。虽然他没有说话,但这一个很小的细节,就足以体现杰杰对老师的充分信任了 。
表现二:妈妈在与不在“大变样”
我班孩子小妤,对妈妈的依赖非常严重 。在家时:和保姆阿姨在一起非常乖,一旦妈妈回来了,则粘着妈妈不放 。送入园时,保姆送来园的时候,情绪很好,但是只要是妈妈送,小妤非哭得一塌糊涂不可:“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不要走……”没有妈妈的场合,小妤是懂事、讲道理的;一旦妈妈在身边,小妤则相当任性,蛮不讲理,甚至大声哭闹了 。
为什么妈妈在与不在的情况下,小妤会判若两人呢?
究其原因,是孩子所获得的“母爱”不够而导致的安全感缺乏 。象小妤这一类宝宝,在平常生活中大有人在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比率日益增多 。许多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常常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看管 。虽然说在物质条件上,孩子们并不缺啥,但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最关键的一环--母爱,却往往不能保证 。
引导原则:
充分的母爱
尽管大量的零食玩具,漂亮的衣物都被家长用来作为传达或补偿“母爱”的方式,但是,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点被忽视了:来自于母亲无微不至的触肤情感刺激,才是孩子安全感满足的基础;与孩子进行各种心灵的交流,才是孩子精神愉悦的先决条件 。小妤的“症状”,是明显的“母爱缺乏症”,由于缺乏最直接的亲子沟通,导致孩子情感的不满足,引发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