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无价之宝啊

因色泽质地等细微差别.田黄也有优劣之分 。“田黄冻”为田黄中最上品.它通体透明.似凝固的蜂蜜.润泽无比,此外还有“银裹金”.看似好像去了壳的新鲜鸡蛋.外表生着一层浅色白皮,光泽明亮.内心颜色艳黄:“田白石”即白色的田黄,其石质如冰似玉.石中带有隐约的赭红色.格外醒目,“鸡油黄”石质细密坚实.湿润凝腻.石之表面有一层似鸡油的表皮.这些都是田黄中的上品 。

田黄,无价之宝啊

文章插图
无独有偶,在西泠秋拍中,一尊重量约为108克的“清早期·田黄七宝罗汉像”也拍出了931.5万元的高价 。以克论价,似乎已成为不少稀 缺的资源型藏品的价值评估方式 。在印石板块受到各种不利因素冲击,整体行情下滑之时,这些老石头怎么还能拍出天价?据业内人士介绍,该印章经清末民国大收藏家龚照瑗、龚心钊父子递藏,因其体量大、质地纯正、雕工精美而受市场特别关注 。
田黄的母石为山料,呈棱角状,经过重力与水流的搬运及磨蚀作用,其棱角逐渐圆化,形成形态多样、大小不一的卵石(独石),呈次棱角状或次圆状 。如果发现棱角尖锐或浑圆光滑的“田黄”就值得怀疑,可能为掘性石或山料磨制而成,但如果在加工过程中破坏了其原形就难以识别了 。田黄一般为几十克至几百克,超过千克的非常罕见,几公斤的田黄应值得警惕 。
【田黄,无价之宝啊】
田黄,无价之宝啊

文章插图
寿山石文化或寿山石雕的可考历史,发端于南朝,距今1500多年 。早在1500多年以前,寿山石就已被艺人作为雕刻材料 。考古发现的最早寿山石雕,当推1954年在福州出土的南朝石猪 。到了唐末时期,以文咏石、以文传石,标志着寿山石文化已处于生长期 。田黄作为印章石或石雕工艺摆设品的历史十分久远,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元代以前,中国的印章多为金玉,坚硬难刻,一般只有专门的工匠才能雕刻 。寿山石因为有“软而易攻”之便,故文人墨客争相用之 。此后,书画作品加盖印章的习俗蔚然成风 。
质 。田黄的品质高低优劣一般以“六德”作为标准,即细、洁、温、润、凝、腻 。上品的田黄可集凝结、脂润、通透、纯净、细腻为一身,宝光四溢 。握于手中,如同婴幼儿的肌肤,温嫩细润无比 。同时,上品的田黄纹理要美,有萝卜丝纹,格路要少而浅淡,如生有皮质层,应求薄而质细者为佳 。
田黄,无价之宝啊

文章插图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有人开始采集,到了明清两代田黄更是盛名于世 。许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竞相刻意收集田黄 。相传清初时期皇帝祭天,神案上都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黄 。因此,田黄一直盛名不衰,身价倍增,曾有古话"一两田黄一两金" 。
而在福州的拍卖会上,由徐仁魁创作的325.1克田黄摆件《夜游赤壁》创造了425.6万元的当天最 高价,林文举刻的品田黄薄意随形章《赤壁夜游》重129克,以392万元成 交每克成 交价高达3.04万元,为该场之最 。另外一件田黄《螭虎薄意章》也以369.6万元的高价成 交,每克成 交价为2.19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