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曾说“朋友妻不可欺”,后一句与此对应,为何却少有人提起?

东西方文明自古典轴心时代便已各自呈现出来截然不同的面相,欧亚大陆西端的崇尚理性和逻辑,东端的我们却追求道德和人际,经过千年的相对隔绝的发展,各自的特性又在继续加深 。所以,和西方近代以来积极推崇的自然科学与工具理性不同,中国人更沉迷于世俗与道德 。就这样,我们虽然在近代化中落后并遭遇重大挫折,但那份对俗文化的执着始终没能从民族记忆里消磨掉 。

俗语曾说“朋友妻不可欺”,后一句与此对应,为何却少有人提起?

文章插图
自从唐末两宋开始成长的中国市井文化也逐渐成为民族的基因,在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要说到极具中国风味的俗文化,便要提及传统中国的俗语、俚语 。其中有一句戏谑“朋友妻不可欺”,成为坊间人们的笑料与茶余饭点 。但要说起这话的出处,恐怕早已无从考证 。毕竟这些民间俚语都是坊间世俗的多年积淀,饱含着人情世故与市民的嬉笑怒骂 。就这样,我们总是相沿成习,无法准确探究出处,只是随意使用而已 。
俗语曾说“朋友妻不可欺”,后一句与此对应,为何却少有人提起?

文章插图
这句“朋友妻不可欺”想必是人所共知的,不仅仅是在江湖上闯荡的潜台词,也是许多文艺作品和俚语传说必不可少的一句 。尤其是在明末几部市民小说中,乡井坊间的市井之气更暴露无遗 。就像在《西游记》中吧,便是潜藏了很多对于人性的深度刨析 。在《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这一折中,便有一个经典桥段与对话:面对孙悟空对铁扇公主的咄咄逼人,牛魔王反驳道“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妾,不可灭”,接下来,两人便陷入了打斗 。这一幕看起来十分滑稽,但细细想来,也是民间俗文化在文学作品里的映射了 。
俗语曾说“朋友妻不可欺”,后一句与此对应,为何却少有人提起?

文章插图
说了这么久,那它的后半句到底说的什么呢?其实,句意不差太多:”朋友夫不可扶” 。当然,这句话也逃不脱是酒肆之间的侃大山,或者坊间的小段子 。现在细细看来,也算是话粗理不粗,前句讲得是朋友兄弟之间的道德底线,后句说的是姐妹之间的道德禁区 。但放在现在来看,这倒是多了些封建礼教的味道:只是为了避免所谓的“男女授受不亲”,就高高挂起礼教高墙 。这许多年来,世俗俚语早已流行于大街小巷 。只不过和以往不同,现在这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
俗语曾说“朋友妻不可欺”,后一句与此对应,为何却少有人提起?

文章插图
也许,现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对这样的粗俗段子已经不屑一顾了,但却不能完全否定产生它的世俗土壤 。这片土壤是民族文化继承的园地,也是中国人的世俗精神家园 。本来文化便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高雅或者世俗,本就是共存的 。你觉得呢?
诚征优秀稿件:投稿指南
相关推荐: 曹操如果不向关羽求饶,他在华容道能杀出重围吗?
曹操作为三国势力最大的枭雄,在统一北方之后就开始了他一统天下的雄心了,但是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吃了他军事生涯最惨败的一仗,几万精锐部队化为乌有,统一全国在曹操有生之年成空谈,着实令人惋惜 。赤壁之战前,曹操从起兵到统一北方这段时间,也经历了很多危险的战役,都是他…
【俗语曾说“朋友妻不可欺”,后一句与此对应,为何却少有人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