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孩子-母爱中的智慧摇篮

1岁以下的小宝宝最需要什么?
吃饱喝足之后,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妈妈的怀抱与爱抚 。
不要吝啬自己的母爱,在温暖的怀抱中为宝宝筑起智慧的摇篮!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养新观念为现代父母带来了冲击,小到“抱孩子”、大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们在建立亲子关系的同时,更希望能以小见大地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在年轻父母对早教理念引起重视的同时,也有些极端、谬误的思想与做法会引领父母们走入教养误区,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独立性应从0岁开始培养,因此多抱抱小婴儿,满足他们的皮肤饥饿是对孩子的溺爱 。
对此问题,我国著名的早教专家杨健教授提出了立场鲜明的指正:
1岁以下的小婴儿非常需要父母的怀抱,多抱抱小婴儿,会使他们变得更聪明,并且促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
不哭不闹也要抱!
从生理构造来看,人对爱抚的需求受到丘脑下部的控制,因此,小婴儿渴望被亲人拥抱、抚摸,是很正常的心理需求 。当父母用轻柔的动作抚触、怀抱宝宝的时候,宝宝会有安全感,也会表现出情绪安定、愉快和满足 。因此,杨教授建议各位父母一定要尽量多抱抱孩子,即使孩子不哭不闹时,也要抱!
在宝宝1周岁以前,爱抚与搂抱可谓是孩子的精神营养,如妈妈在搂抱时还能附和着喃喃细语,则更能促进宝宝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发展 。
大量调查研究证实,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由于从小缺乏母爱与亲人的肌肤之亲,因而呈现出3大不良后果:
1、身体不好、死亡率高 。婴儿对母亲具有依赖性及依恋性,出生以后无依无靠的孩子死亡率极高,长大成人后也可能会出现很多心理障碍 。
2、智力偏低 。在所有声音中,能对婴儿产生最强烈刺激的就是语言刺激,如果孩子从小就缺乏亲人、尤其是母亲搂抱时的呢喃,即可能造成智力发展缓慢 。
3、人格发展缺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们对安全的需要排在人类需要的第二位置,其重要性仅次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可见,如果从小缺乏母爱,将会使人失去安全感,长期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人格的发展必然会有缺陷,例如表现出冷漠、孤僻等阴暗心理 。
抱出智慧与品格
怎么抱孩子?抱其实是有讲究的 。
杨教授指出,当孩子的颈部肌肉发育得结实用力,足以支撑起头部、可做抬头动作时,父母除了可以抱着孩子左右摇晃外,甚至可以时常将宝宝高举起来 。高举的动作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及感觉统合都大有裨益 。
在孩子还未学会用语言表达需求时,他们的哭闹除了要吃要喝之外,也是一种“求爱信号”,他们通过哭闹呼唤亲人的看护和爱抚 。人的初次人际交往对象就是母亲,而搂抱与爱抚也是人类学习到的第一种良性方式 。“抱大”的孩子人际智能的提升将会相当迅速,他们往往会给周围的人产生安全感,并富有同情心 。
心理学家将人出生后的头3年称为人类的“早产现象”,因为人类不比动物,动物在出生时就拥有一个成熟的大脑,才出生几天就能跑会跳 。但人类就是因为这“早产”的3年和极不成熟的大脑,才具有比动物多出几万倍的智慧潜力,人类的发展空间比动物要大很多,在这头3年中,能促使智慧发展的最佳刺激就是母爱 。因为人的感情根基是母亲,而并非父亲 。
因此,母亲孜孜不倦的爱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
独立,由说“不”开始
杨教授认为,0至1岁并非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如果父母急于在此时就放手让孩子自立,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影响到孩子一生的人格健全 。